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品专业搜索引擎--www.artso.net--艺搜

  • 综合
  • 拍卖
  • 艺术家
  • 展览
  • 资讯
  • 百科
  • 鉴证备案
  • 更多
    热点推荐: 齐白石 艺术 书法 画廊 搜索用时:0.001秒
    所有结果5条信息
    筛选条件 大分类:艺术文献 小分类:艺术访谈 清除已选条件
    何为新媒体艺术
    相关描述:问/余小蕙答/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     问:新媒体艺术自何时开始萌芽发展?能否请您大致介绍一下孕育这个新艺术语言和新艺术类型产生的文化背景?  答:新媒体艺术的源头包括:受杜象影响甚巨的六十年代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和达达式行为、以及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ing)脱胎转变而成的七十年代表演艺术等。同时,五、六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出现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沟通与合作成为在这些范畴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的关注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
    http://artso.artron.net/wiki/search_wikidetail.php?wikiId=530 2011-09-05 00:00:00
    “状态”的力量——青年画家刘兴凯个人访谈
    相关描述:  采访者:邓琅、朱玉璐(以下简称邓、朱)  受访者:青年画家刘兴凯(以下简称刘)   云南本土青年艺术家刘兴凯,将于2011年3月11日在西坝创库源生坊画廊举行的绘画作品个展“状态”。在个展举办前,我们对他进行了个人访谈,在访谈交流中,可以知道这些创作体现了艺术家本人对于生命始末的思考,他将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酣畅淋漓的表现在画面上,使得画面如同一朵全然绽放的花朵般呈现出来。以下是对访谈过程的整理:   朱:前段时间我在源生坊画廊看过您的几幅作品,和现在您工作室的作品画风差别很大,在我看来有些作品里的那些笔触会让人联想到梵·高,您自己是怎么认为的?   刘:你说的是那几幅风...
    http://artso.artron.net/wiki/search_wikidetail.php?wikiId=531 2011-04-19 00:00:00
    妖娆的梅子——云南80后艺术家管赛梅个人访谈
    相关描述:采访者:夏林燕(以下简称夏) 受访者:管赛梅(以下简称管)   夏:在网上看过张你的作品后,立刻被你描绘的你世界吸引住了,来到工作室看到你现在的绘画作品,发现唯美的女性的形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穿着高跟鞋的松树,你能跟我们讲讲你创作的灵感吗?   管:我去过一个地方那里有一片松树林,居住在这的村民因为干旱缺水,于是他们用刀在松树上刮,来获取松脂。生机勃勃的松树林渐渐地开始萎靡不正,我觉得这些松树也是有生命的,她们也会感受到疼痛,所以画中剥去皮的松树下面不是黄色的木头,而是流着妖艳刺目的血的颜色,流出的松脂也就是她们因为疼痛流下来的眼泪。   夏:我觉得女性艺术家感情很丰富细腻,就...
    http://artso.artron.net/wiki/search_wikidetail.php?wikiId=532 2011-04-19 00:00:00
    学院的印痕与反省——青年艺术家荀贵品访谈
    相关描述:  毛旭辉先生作为云南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而一直备受瞩目,毛先生除了首先作为著名艺术家的身份之外,同时他还是主持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第二工作室的绘画教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作为毛旭辉教授的得意门生之一,荀贵品在云南大学美术馆(科学馆二楼)举办了毕业个展,以作为他在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第二工作室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总结。我们对荀贵品的创作具有难以言述的憧憬与好奇,因为荀贵品不再仅仅代表他个人,更代表了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第二工作室的教学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检验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森教授倡导的“原典教育、原创学术”理念在绘画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为此我们在他的画展现场进行了一次愉快的个人...
    http://artso.artron.net/wiki/search_wikidetail.php?wikiId=533 2011-04-19 00:00:00
    栗宪庭谈画家村流变
    相关描述:      当代艺术的评论家栗宪庭谈画家村流变  采访:金燕  金燕:您是当代艺术的评论家,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想约您谈谈北京艺术部落的形成和发展。栗宪庭:这要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聊。真正的艺术村落的形成要到九十年代,但八十年代中期是一个前兆,这是跟整个社会背景有关的,那时候开始出现下海潮,民工潮,个体户,也就是说开始出现自由职业这样一种现象。以前一个人如果没有单位的话是难以想象的,没法生存。但那个时候,人开始可以脱离单位而独立生存了,这是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那个时候许多北京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服从分配回到家乡,就飘在北京,很多艺术家就飘在北大和清化附近。当时我们《美术报》做过一次报道,称他们...
    http://artso.artron.net/wiki/search_wikidetail.php?wikiId=541 2010-09-27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