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邓琅、朱玉璐(以下简称邓、朱)
受访者:青年画家刘兴凯(以下简称刘)
云南本土青年艺术家刘兴凯,将于2011年3月11日在西坝创库源生坊画廊举行的绘画作品个展“状态”。在个展举办前,我们对他进行了个人访谈,在访谈交流中,可以知道这些创作体现了艺术家本人对于生命始末的思考,他将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酣畅淋漓的表现在画面上,使得画面如同一朵全然绽放的花朵般呈现出来。以下是对访谈过程的整理:
朱:前段时间我在源生坊画廊看过您的几幅作品,和现在您工作室的作品画风差别很大,在我看来有些作品里的那些笔触会让人联想到梵·高,您自己是怎么认为的?
刘:你说的是那几幅风景写生吧,那是用刮刀画出来的,现在这些作品则是另一种感觉,我一直在尝试不同的风格和技法,做出我要的效果,算是一种探索吧,虽然坚持同一种风格更容易得到市场和大众的认同,但艺术最重要的不是画风的问题,太早的确定自己的风格就没什么意思了,艺术重在情感。对不同的风格和画法进行尝试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
邓:职业画家的道路坚持下来并不容易,您把职业画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这很让人佩服,您觉得是什么在支撑着你义无反顾的前进?
刘:梦想。绘画让我感觉生活更有味道。我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记得那个时候我看到一个老乡(洪浩昌)画色彩风景画,感觉无比的漂亮,于是就更加喜欢了。初中的时候,学校本来有三个画画的同学,最后就只剩我一个了,放了学之后就自己跑去画画,画各种石膏啊头像啊,画完了就请老师看,就是这样才考上的云艺附中,后来又顺利考上云大,然后一步一步的走到现在。
邓:那看来您是真的很喜爱绘画了?
刘:呵呵。绘画让我感到兴奋。画画那么久了,绘画已经变成一种习惯,它早已是我生命存在意义的一部分了,当然也会有休闲的时候,两天不画画心里就闷得慌。有时候画画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第二天醒来的头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的画前看画,状态很是亢奋,看着自己的画面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能够得到满足。这种感觉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画画实际上是件很孤独的事情,一个人的愉悦或孤独,那些感受往往是没办法交流的,画面就成了你交流的对象。画画也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热情,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很随性。
朱:现在很大一部分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的人忽视基础的训练,认为画面只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关照自身就行,但这样的后果是,他们有想法,但是却画不出来,就是因为基础训练的缺失导致的,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刘:当然,您说的这个问题是存在的,这个实际上是基础和创作之间一个度的问题,基础固然重要,但不要被禁锢起来。我老家有几个人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他们有热情,已经坚持画了一年多了,虽然他们的画面从基本功上看是很缺失的,但是他们对画画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们画他们对生活的所感所想,我想对生活有热情的人,善于发现的人总会有东西可画,这份热情和情感就可以让他们坚持下去。
邓:那你除了画画之外还有什么娱乐活动吗?
刘:有啊,我喜欢运动。说起这个来就有一件搞笑愚蠢的事,那就是我在这住了一年多,才发现这个小区里有一个篮球场,由于不往那边走的缘故吧,现在我每个星期都会去打上几次篮球,运动一下。当然也会和朋友去唱歌,出去玩,吃好吃的东西(笑)。
邓:您此次的个展为什么起名为“状态”,展出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吗?
刘:这些作品是我这段时间来情感的种种碰撞,而这种情感的碰撞是来自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这是一个情感与经验交融的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有看到,听到和感受的一些事情,引发了我内心的情感,不画就难受,艺术家就需这种要情感的碰撞,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应该找到这个地方与艺术的契合点。现在人的观念慢慢对原始留下的种种习俗淡忘了,而这些习俗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状态。我们是有情感的,然而这种习俗是情感的一种依托,怎能忘掉。所以一部分作品是针对这种感情而创作的。
朱:源生坊“支持原创支持就学”的理念,对您有些什么帮助?
刘:源生坊的这种操作理念对像我这样刚毕业的或还没毕业的绘画工作者来说具有保护个性和鼓励的重要作用。也为怀揣梦想的艺术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艺术家是自由的。感谢源生坊的支持。
邓:我也预祝您这次画展举办成功!
撰文 邓琅 朱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