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品专业搜索引擎--www.artso.net--艺搜

  • 综合
  • 拍卖
  • 艺术家
  • 展览
  • 资讯
  • 百科
  • 鉴证备案
  • 更多
热点推荐: 拍卖 双年展 天价 艺术博览会 收藏 投资 搜索用时:0.019秒
所有结果896条信息

别人在关注

浏览历史

石开自言自语(五十)
相关描述:  艺术在低端的时候,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解说的。在中端的时候,语言和文字仍可以解说其生成。但已很难涉及感觉方面的问题。进入高端层面的艺术,实际是艺术家感觉的游荡,此时理性与感性交杂在一起,很难分出谁在主导了。若有方向感,亦没有很具体的目标。这也是古今大艺术家晚年都没有留下创作文字的原因。如...
石开自言自语(四十九)
相关描述:  丁立人先生将一块方正的石头刻成两只被捆绑在一起的猴,肢体略抽象,神态特生动,还系了不知从何弄来的绳子。精彩极了!  要在这样珍贵的艺术品上刻字,压力骤增,由于此猴钮的肢体直接与印底相连,不容有磨改的空间。而我刻印也多是一次完成,本不是问题,只是我长期涂黑印面刻字,有不确定性,近来磨改已...
石开自言自语(四十八)
相关描述:  养猫的朋友会发现,猫会做出各种不同体态的姿势来。如果你是书法家或篆刻家,是可以从猫的姿态来想像字的造型的,进而启发推进自己的造型能力。  “童子濯足”何其闹腾欢乐,如果你将童子濯足四字刻出手舞足蹈的样子,当然是可以的。但如此思路未免幼稚了些。中国的艺术都是耐品味的,不以直白为高明。那么...
石开自言自语(四十七)
相关描述:  丁先生刻了一方作掩耳状的人体钮,非常生动。我想了想,只有巴三览四的絮叨,才是女孩掩耳不闻的原因。此印成因如此,有点幽默。  此印一招一式都是我自家的字形,但刻出印来,却与我平常的样子相去甚远。本来想磨去,仔细看每个字,它们都没有过失,磨去则于心不忍,因此留在了印谱里。事过半年,重阅此印...
石开自言自语(四十六)
相关描述:  穿粗布衣而怀美玉表示深藏不露。《老子》“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一书言简意赅,许多名言都曾被人刻作词句印,奇怪这四字似未被人引用。一阵小兴奋,即查字书刻出印来,但并不顺手,磨了一次,重新来过。  此白文印,三字笔画较繁,只有玉字少画,因将玉字增繁处理以互为协调。不料有精致感,留红也...
石开自言自语(四十五)
相关描述:  想了一个有气魄的词,“流云截取三千丈”,过一把李太白的潇洒。又找了一方尺寸不大的石头来刻,向眼力挑战,于是折腾了两天,用时十小时,磨了三次最终完成。效果不好也不坏,技止此矣!  陪摄影师找景拍摄,在公园的一块卧石处,找到了镜头位置。不料一不小心,这方丁立人先生的佳作河马,竟自翻滚跌落,...
石开自言自语(四十四)
相关描述:  宏观看篆刻,篆刻有三境。工稳守正一境也,腾挪求新二境也,自然天趣三境也。对刻印家来说,工稳不是难事,难度在守正,守正意味着遵守传统不逾矩。打破常规,进行形变异和线变异,名之为腾挪求新,这第二境有入邪门的风险,因而既要大胆又须慎行。第三境是整合,成功的整合是进入自然状态,力除作态,让腾挪...
石开自言自语(四十三)
相关描述:  既然修边做边很麻烦,我干脆将朱文印的边都给去了,所谓作无边际之想象耳。朱文无边的形式不是我创造,最早见战国时代烙马印,只因我刻无边印多了,却成了我的专属似的。  “处厚处实”一印,两“处”字集于一处,极易产生排他感,但若处置得当,则增势出彩。  两个相同并排的字,可以刻相同模样,也可以...
石开自言自语(四十二)
相关描述:  印章刻成,篆刻家在边上动些手脚,美其名曰修边,如果修得过了点,则曰做边。浙派诸家和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都是有修边的,相传的随意击打的敲边法那是江湖的做派,大篆刻家是不屑的。  做边的篆刻家,只有浙派的陈曼生和大名鼎鼎的吴昌硕。陈曼生在修与做之间,而吴爷则大做特做,但他似乎有压力、觉得...
石开自言自语(四十一)
相关描述:  人老了,经常对事理的认识产生变化,同时难免有偏激化的倾向。比如,我年轻时对“巧”的认识很敏感也擅驾驭。到了北方,整个审美理念向“清奇古厚”转变,对灵巧的认识也从钟爱转向厌烦,而对小巧则深恶痛绝。我甚至认为小巧是艺术创作的毒瘤,这当然偏激了点。  “水波粼粼”一印,图形感甚强,篆字的结构...
石开自言自语(四十)
相关描述:  迟日背包行,行到小溪深处,是何等惬意的规划,可惜与我无缘了。我年正七十,心态虽年轻,但腿脚不年轻,背包远行,想都不敢想。  翻书阅读,秦观《好事近》映入眼下,“山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四句都可入印,我思索了一下,“有黄鹂千百”大概可以刻得新奇,但黄鹂鸟...
石开自言自语(三十九)
相关描述: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艺术,如果用现代的归类法,将之归为平面造型、或小型雕刻,好像靠谱又好像不靠谱。篆刻若深入研究,围绕本体的学说有:字形说、用刀说、形式构成说等等,从文化层面展开的有意境说,性情说,大气说,甚至命运说等等。  大凡兴趣篆刻的人士都是擅于动手的,动手的人多半对理论不感兴趣...
石开自言自语(三十八)
相关描述:  我十七岁时随师学印,老师说要学多种样子,比如古玺一种、汉官印一种、陈曼生白文一种、吴缶翁一种、黄牧甫一种等等,他不仅这样教学生,自己也这样创作酬世。后来我拜识了海上名家钱君匋,发现他也这样,多种门派集于一身。我当时很佩服这样的老先生。  再后来,我重读齐白石印谱,眼下赫然只有朱文与白文...
石开自言自语(三十七)
相关描述:  丁立人先生在我家小住的那几天,给我留下了这方印钮,两位老头相依靠背,摄影师配了雪景,看去非常有诗画意。丁老爷自刻“暖背图”三字边款,就边款论,有齐白石的味道,不同凡响。  为配合这个有意思的印钮,我选了“同甘共苦”四个字。刻前,我想大刀阔斧一下,不料石头硬得很,只好临时改变主意,朝向柔...
石开自言自语(三十六)
相关描述:  刻朱文印将印底清理干净是常态,几乎古今所有印人都遵守此例。我自从用小的刀具刻印,印底清理便成了花时间的事,有时顾不上,盖出来自觉有浑重感,于是就留着一些渣滓。当你有意留渣滓了,麻烦就来了。问题是,留哪里?怎么留?而且留重留浅颇有讲究。诸如此等,我花了很多精力才勉强可行。但印章到了别人手...
石开自言自语(三十五)
相关描述:  我刻词句印都花心思,花多花少不一样,心思用多的,日后重见便恍若老友,用少的,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二十年前是我刻印的高峰期,有时同一个词刻了几个印,若是重见,我甚至可以分出前后来。这大概是心凝意专的缘故吧。  “歇一歇再来”是一句白话,一般用在对他人的关切上,表达平实但心意甚浓。我相信这...
石开自言自语(三十四)
相关描述:  可以这样说:篆刻艺术的命脉掌握在字形和线形中,字形即结体,线形即用刀。此外一些促成其艺术效果的手段,如章法之类,确能美容的方法也不宜忽视。这方“月圆人相好”之印,就用了字间大片留红的方法。虽为明清坊间俗手所惯用,如处理得好也不无神奇之效。  我刻好此印,有全身顺畅的感觉,因为前后用时不...
石开自言自语(三十三)
相关描述:  “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流行歌词。它感动了我这个五音不全的老头,于是刻了好几方这个词的印章,大小方圆都有,这是最小的一个。  印章笔画繁简组合对比强烈,是齐白石的把戏,也是专利。别人一碰则难逃做奴仆的样子。我不信邪,我用朱文的无边栏模...
石开自言自语(三十二)
相关描述:  这下厉害了!  美人脱去衣裳,天上飞的白鹭惊喜地下坠。我不想看什么,但丁立人的印钮总在眼前晃着,于是灵感忽来,刻出了这印文。  篆刻要刻出自家独特的风格是印家梦寐以求的。如何着手,教科书给不出答案,如果有人说得一套一套的,他自己就必须有实践的证明。我提个观点,大家看看对不对?首先对篆字...
石开自言自语(三十一)
相关描述:  任何在当下还流行的艺术,都有现代化的趋势,趋势越明显则说明该艺术越有活力,反之,就式微了。  篆刻是古代璀璨艺术之一,按理说是极复古的。但自从一百年前,北京西城区一个从南方迁来的老头,任性地在印章上恣意孤行,有意无意间将时代的审美融进了小小的石章,这人姓齐名璜,字白石。他融进的信息有二...

每日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