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品专业搜索引擎--www.artso.net--艺搜

  • 综合
  • 拍卖
  • 艺术家
  • 展览
  • 资讯
  • 百科
  • 鉴证备案
  • 更多
热点推荐: 拍卖 双年展 天价 艺术博览会 收藏 投资 搜索用时:0.006秒
所有结果472条信息

别人在关注

浏览历史

重磅新作,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亮相天津大学
相关描述:《非遗学原理》 冯骥才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9月9月14日下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下称“冯研院”)举办的2024级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生入学仪式上,13名新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入学礼物——冯骥才先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非遗学原理》。这部非遗学科建设...
白岩松带学生跟冯骥才上课,非遗和传媒碰出火花
相关描述:  13日下午,顶着蒸腾的暑热,白岩松带“东西联大”第11期学生来到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参观,并与冯骥才先生和冯研院的老师同学一起上课。在师生们的交谈中,非遗和传媒碰出一连串火花。其中有一枚火花最出众,那便是非遗学的新课题——非遗的传播。  白岩松遴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
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建设工程启动
相关描述:一座令人期待的新博物馆——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将在2025年天津大学130周年华诞之际敞开大门,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增加一个底蕴深厚、独具特色、意义深远、富有新时代特征的人文教育与文化活动中心。5月28日下午,工程启动座谈会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博物馆的建设正式拉开大幕。大学博物馆...
致敬母亲|冯骥才《俗世奇人》之《齐老太太》
相关描述:  母亲总是最为全家着想的那个人。冯骥才先生的笔下,就有这样一位大仁大义的母亲,为了全家人的和和气气,抱团不散,有难独当,忍辱负重。  今日母亲节,谨以冯先生《俗世奇人》里的这篇小说《齐老太太》,向全天下的母亲致敬!  《齐老太太》文 / 冯骥才选自《俗世奇人》  齐老太太有滋有味住在西城...
冯骥才:一门从田野到田野的学问
相关描述:非遗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民间文化,有人便把非遗学与民俗学、民间文化学等同起来,但它们不能等同。民俗学从田野出发,但并不必须回到田野;非遗学却必须回到田野。非遗学是为田野工作的学科,这是它的特性,也是它的学术使命。被田野“逼”出来的学问严格地说,“非遗”一词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它源自20...
冯骥才: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书里面,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也在书里面
相关描述:读书是为了心灵生活冯骥才​我们需要的读书,是一种发自心灵的、对读书的本然喜爱。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书里面,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也在书里面,比如人的想象、智慧、思想、发现。所以我说,书的世界,大于我们现实的世界。读书的目的,可以大致分为四类。比如说身体不舒服了,想知道哪儿疼是怎么回事,去找一些医...
冯骥才:春天是不可遏制的
相关描述: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一次观察冬春之际的冰湖时看到冰湖渐渐裂开、消融的景象,不由得感慨“冰的坍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第一幅壮丽的图画”。渐渐地,冰面不断地断裂、下沉,在水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蹦出水面,令他深深地感到,春天,“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它永远是死亡的背面”,正因如此,春天才是...
致敬造物者 | 潘鲁生:走进田野,扎根生活
相关描述:来源:非凡时尚人物致敬造物者2024非凡时尚人物获奖感言时尚,是时代创新的潮流,时尚,也往往包含历史传统的回望。正如古老的手工艺传统,在今天的造物时尚中成为新的焦点。在“变”与“不变”交织的潮流里中,人们更深入地观照生活,更生动地表达自我,更热情地追求和诠释对于“美”的理解。手工艺与AI同...
直播预告 | 冯骥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
相关描述:​3月29日,中国作家协会“万水千山总是情——欢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启幕。来自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43位作家、诗人、剧作家及文化界人士跨越万水千山,回到“娘家”。在文学畅谈、创作研讨、名家对话等一系列活动后,3月31日,作家们将来到天津,进行一场“津生津世”的天津文化之旅...
潘鲁生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与人才培养定位
相关描述:【摘要】从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数量、质量都具有十分丰厚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筹建以来,关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一直在不断讨论和深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定位,应在遗产学研究的主体结构上,面向多学科交叉属性与发展优势,明确学理基础、学科范畴、学术方向;...
影像中国 | 潘鲁生:从民间来,到民间去
相关描述:“民间艺术是‘活’的。生活之美在日常、在劳作、在人情事理中,这是民间艺术源于自然、源于历史、源于自我的恒久魅力。”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潘鲁生,1962年生,艺术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推进《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冯骥才: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
相关描述:93岁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首次亲手为春晚设计《年锦图》 来源:央视新闻来源:人民日报 冯骥才在中国人过的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因而,过春节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中国是农耕古国。农耕生产依从着大自然节律,即春播夏耕秋收冬藏,而生活的规律又...
冯骥才:年近思母时
相关描述:  母亲肯定在天堂!然而天堂那里也过年吗?可是谁帮着我的老娘忙年呀。与母亲在一起  大年一天天地迫近,思母之情频频触动我心。  想念大多来自触景生情。  当甜甜、黏软、带着亮亮的枣儿的腊八粥进入口中,当朋友们寄来花枝、香茶、鲜果和种种应时的物品时,习惯的第一反应是,马上把其中最好最新鲜最招...
《美在乡村》获一等奖
相关描述:  近日,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山东省第三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潘鲁生教授著作《美在乡村》荣获社科普及成果一等奖。《美在乡村》2019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美在乡村》是潘鲁生教授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现实议题进行深入调研以及理论思考的系统性学术成果。...
雅昌现场 | 您好“尔滨”!温暖的“韩美林艺术展”来了
相关描述:2024年1月11日,“韩美林艺术展”在哈尔滨市博物馆隆重开幕。在2024年冰雪节之际,“韩美林艺术展”来到哈尔滨,将与冬日冰城共同谱写一曲美的赞歌。展览由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韩美林艺术基金会、哈尔滨市博物馆承办,清华大学韩美林艺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提供学术...
雅昌现场 | 潘鲁生“走进田野”跨年大展在深圳开展
相关描述:2023年12月31日——2024年2月25日,“走进田野——潘鲁生艺术特展”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行,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传统民艺、当代艺术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视觉盛宴。“走进田野——潘鲁生艺术特展”“艺术作品”单元本次展览包括田野文献、艺术作品、衍生设计三个展示单元,在延续潘鲁生教...
“走进田野:潘鲁生艺术特展”在深圳开幕
相关描述:2024年1月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承办的“走进田野——潘鲁生艺术特展”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开展。展览学术主持为王鲁湘,策展人为颜为昕,展览开幕展演主持人为赵普。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嘉宾有:中国民间...
走进田野|冯骥才:潘鲁生的民艺世界
相关描述:来源:潘鲁生民艺馆按:此文为冯骥才先生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走进田野——潘鲁生艺术特展”所作序言。2021年10月,冯骥才先生与潘鲁生在广东顺德清晖园考察广绣 。“走进田野——潘鲁生艺术特展”于2023年12月31日——2024年2月25日...
人民画报丨从民间来,到民间去
相关描述:本文刊于《人民画报》2023年10期在潘鲁生眼中,“小孩模”是悠长岁月里一个温暖的起点。在他的故乡山东菏泽,南有百里黄河故道,北有八百里水泊,曹县老县城内多大泽水坑,取水用泥方便,那里的孩子从小就用手掌大的陶制模具印泥人、捏物件,相互比试,好不热闹。20世纪60年代,家住曹县大隅首北街的潘...
冯骥才《雪地上的阳光》:画家的记忆是感觉的记忆
相关描述:​冯骥才 雪地上的阳光 | 44×52cm | 2006年  画过《树后边是太阳》之后,总想再画几张雪地上的阳光与树影,但苦于没有激情,没有意外的触动和心血来潮,无法动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从波士顿演讲返回西部时,应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先生的邀请途经科罗拉多州停一下,在丹佛大学做一次文学...

每日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