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拍卖
- 艺术家
- 展览
- 资讯
- 百科
- 鉴证备案
- 更多
所有结果2223条信息
- 衰年问惑
- 相关描述: 一问工与写 写意与工笔——或可称具象与抽象,有无高下难易?作为同一专业的两种形式,如此提问似乎有点幼稚,但现实中,往往彼此都不无“文人相轻”的情况。 绘画来源于人对大自然的感动,来源于人对阐述自身生活记忆的意愿。初无技术,渐具法理,遂至泛滥。所以无论国画或西画,都有一条极为相似的发...
-
http://artist.artron.net/20141208/n687061.html
2014-12-08 14:06:31
- 潘天寿的记忆写生法
- 相关描述: 此次“潘天寿写生研究展”展出了一些类似写生角度的照片,是我上月带学生下乡时拍摄的。小龙湫一角现在这个季节没有水,而且很难找,需要从山坡下台阶到小溪里面去,还是有点险的。春天下大雨的时候有水,潘天寿先生过往那里写生,应该当时刚下过大雨所以看到了这个景致。
潘先生认为:中国画到了高度...
-
http://artist.artron.net/20141208/n686760.html
2014-12-08 08:35:19
- 郑板桥的“糊涂”养生
- 相关描述: 郑板桥活了73岁,在当时算是高龄。他的养生之道有五大“糊涂”。
一是吃饭糊涂。他厨房的对联是“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说明郑板桥为官清廉,罢官归乡后生活清苦,也说明他讲究素食养生,三餐清淡,对健康大有益处。
二是性情糊涂。郑板桥写的60寿联为“常如做客,何问康宁...
-
http://artist.artron.net/20141203/n685070.html
2014-12-03 09:15:25
- 庄毓聪花鸟画解读
- 相关描述: 曾经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依赖“百花齐放”的当代花鸟画,近年在创作上逐渐趋于冷静。其原因多样。但,对传统的理性反思和对文化认识的深入,应该是创作趋于冷静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传统花鸟画在形式上的高度自由,高度提炼,在语言上的高度规范化、高度内涵化,以及它与中国文化的高度契合,仍然在通话这当代的...
-
http://artist.artron.net/20141201/n684329.html
2014-12-01 10:59:05
- 以林泉之心 入自然之境
- 相关描述: 一个偶然的因缘,在“半山楼”结识了著名写意花鸟画家庄毓聪先生,并观赏了他的画作。
作为闽派写意花鸟画的重要一员,庄毓聪先生的中国画创作,向来以其造型生动、笔墨畅达、情趣充盈、格调高雅而引人注目。中国画自以唐士大夫徐熙主张“落墨为格”之后,便渐渐形成了“简约、高雅、拙朴、恬淡、天然...
-
http://artist.artron.net/20141201/n684322.html
2014-12-01 10:47:57
- 谈书画同源同法之误
- 相关描述: “书画同源”、“书画同法”的理论,古今相袭,已成为不可动摇的习惯观念,虽有人提出异议,但未能动其根本,问题的解决,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今天科学的态度,仔细地推究起来,虽然书画之间有些重要的关系,但本质上毕竟是不同的,书画两者是既不同源也不同法。本文就此提出一点浅见,以供大家讨论...
-
https://news.artron.net/20141129/n682973.html
2014-11-29 18:35:12
- 不受羁紲有古气
- 相关描述:
收藏或观赏清代金农(金冬心)书画者,大多数?眼于他的山水、梅、竹石、人物、花果等题材,而忽略他同时是画马高手。
金农是“扬州八怪”之一,他所创造的“漆书”字体,与当时另一怪郑板桥纵横错落的“六分半书”,堪称“双绝”。他虽然博学多才、涉笔古拙,其实五十岁才开始绘画创作。他常自谦...
-
http://news.artron.net/20141128/n682463.html
2014-11-28 16:52:50
- 技进乎道 ——从张晖画所想
- 相关描述: “与天为徒”、“与古为徒”,认同这种理论的画家不少,但真正能够做到神追古人、与大自然妙合者则少之又少。在我接触的画家中张晖教授的确是善于继承古人传统,以自然为师而又闯出一条属于自己路子的人。
张晖出生在冰城哈尔滨,在那里度过青少年时代。也许是白山黑水的钟灵毓秀,青少年时期的他对美...
-
http://gallery.artron.net/20141128/n682253.html
2014-11-28 13:48:30
- 郑板桥不画梅
- 相关描述: 世人都知道郑板桥的竹子、兰花画得好,却不知他画的梅花也是一绝,为何存世的郑板桥的梅花画作少呢?这里还有个关涉他崇高画品的故事。
那是郑板桥还在苏州时,常画竹子、兰花,有时也画些花羽鳞介和山水,就是不画梅花。因为在他住的桃花巷西头有一家画室,主人是擅长画梅花、自称画的梅花“远看花影...
-
http://news.artron.net/20141128/n682202.html
2014-11-28 11:44:05
- 郑板桥之“怪”
- 相关描述: 忽而想起郑板桥的“怪”,是因为近日读到《扬州八怪》一书。据书中的研究,这个“怪”在当时并非褒义,与今天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概念有较大的差异,包含很大的贬抑的意思。对这个结论,我并不怀疑。不过我以为,又正是这个“怪”,才让郑板桥在艺坛获得重大突破,形成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清...
-
http://news.artron.net/20141128/n682188.html
2014-11-28 11:20:55
- 郑板桥的题画诗
- 相关描述: 享年73岁的郑板桥,一生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三绝”中的“诗”,应该说一说他的题画诗。
说到题画诗,郑板桥不是鼻祖,自然也不是“后无来者”的绝响。但说到题画诗,就绕不开郑板桥。郑板桥作有大量的题画诗,单是题竹子的,就有60多首。郑板桥作画,基本上是每...
-
http://news.artron.net/20141128/n682139.html
2014-11-28 10:43:39
- 郑板桥的教子之道
- 相关描述: 郑板桥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注重从娃娃抓起,因而他对年幼儿子的教育,就更为具体,也更富有特色。他在家信中告诫其弟,要从小培养儿子的忠厚之德,毋使他沾染残忍的习性:“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
-
http://news.artron.net/20141128/n682136.html
2014-11-28 10:43:00
- 郑板桥:标价卖画第一人
- 相关描述: 1753年,60岁的郑板桥罢官回到杨州,开始了卖画生涯。
郑板桥卖画,十分直接了当。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润格写得直白极了,也颇幽默。“我这里明码标价,清清楚楚,以现银易画,别拿些礼物、...
-
http://news.artron.net/20141128/n682135.html
2014-11-28 10:42:27
- 当代水墨在艺术市场风生水起引起学术界争议,是探索创新还是扭曲传统
- 相关描述:
潘公凯的《一团荷气》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国当代水墨专场中以220万港元成交。(佳士得供图)
吕寿琨的当代水墨作品《禅画》。(资料图片)
近年来,当代水墨在艺术品市场风生水起。在刚结束不久的香港秋季拍卖会中,香港佳士得中国当代水墨专场总成交额达6067万港元,成交率达98%;香...
-
https://news.artron.net/20141128/n681976.html
2014-11-28 09:04:29
- 被市场关注的“当代水墨”
- 相关描述:
潘公凯的《一团荷气》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国当代水墨专场中以220万港元成交。
刘丹的当代水墨作品 《罂粟花》(局部)。
近年来,当代水墨在艺术品市场风生水起。在刚结束不久的香港秋季拍卖会中,香港佳士得中国当代水墨专场总成交额达6067万港元,成交率达98%;香港苏富比当代...
-
http://news.artron.net/20141128/n681947.html
2014-11-28 08:54:55
- 鉴别字画的真伪方法
- 相关描述:
看个人风格
书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境界、艺术修养、师承渊源、审美观点,以及创作过程中的笔法、用墨、用色和章法结构各有不同,因而便形成了每个书画家自己的艺术风貌,基能熟知主的艺术风格及其特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少投资失误。
中国书画家非常讲究笔法...
-
https://news.artron.net/20141128/n681933.html
2014-11-28 08:46:40
- “在场的灵动与鲜活”李忻峰现代水墨人物画解读
- 相关描述: 形形色色的人物一直是李忻峰倾注心血的描绘对象,“倾注心血”四字并无夸张,他的专注、他的念兹在兹以及他的全身心投入都在他的水墨写意人物画中表露无遗。李忻峰的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题材宽广,包罗万象:他画今人,也画古人;画国人,也画洋人;他画现实生活中的男女老少,也画戏台上的金戈铁马;奇特的是...
-
https://news.artron.net/20141127/n681732.html
2014-11-27 15:40:20
- 范斌谈书画
- 相关描述: 八大山人屡书格言赠人,曰:“气象高旷而不入疏狂,心思缜密而不流琐屑,趣味冲淡而不近偏枯,操守严明而不伤激烈。”儒之中庸,道之冲淡,佛之圆融俱在其中,有此见地,画格不得不高。
郑板桥在其题画中这样评价八大山人与石涛:“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比之八大山人殆有过之...
-
http://artist.artron.net/20141124/n680024.html
2014-11-24 09:58:55
- 郑板桥更懂穷人苦
- 相关描述: 1693年的11月22日,在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世家,郑板桥出生了。在这样一个生活拮据却又富有学养的环境下,郑板桥更懂穷人苦,也在艺术和文学上远离宫廷转向市井坊巷。“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而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这番自称不是空话,而是郑板桥艺术的核心。
郑板桥卖...
-
http://artist.artron.net/20141124/n679961.html
2014-11-24 09:25:03
- 书画鉴定家:韩慎先与苏庚春
- 相关描述: 韩慎先和苏庚春都是书画鉴定家,享誉京津粤地区的书画收藏家。
韩慎先(1897—1962)字德寿,北京人,其祖父韩麟阁曾为清吏部官吏。后移居天津,供职于天津艺术博物馆,任副馆长。他曾从陈彦衡学戏,对谭派唱腔颇有研究,非常讲究字韵。曾于高亭唱片公司灌有《定军山》、《朱砂痣》、《二进宫...
-
https://news.artron.net/20141121/n679501.html
2014-11-21 14: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