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拍卖
- 艺术家
- 展览
- 资讯
- 百科
- 鉴证备案
- 更多
所有结果682条信息
- 生活.感悟.创作
- 相关描述: 读丁筱芳的画,有一种宁和至静的感动。这种感动,远非止于画面图式的视觉张力和笔墨意趣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尽管当下的不少画家多有自恋于那种形式之上的画面制造,在筱芳兄的作品里,画面视觉语言的表征虽然有迹可寻,然而重要的是它导向了画面主题和艺术家思想鲜活生动的形象呈现。它超脱于画面表象,是寻迹...
-
http://artist.artron.net/20100802/n116106.html
2010-08-02 10:14:34
- 月照上人书画记
- 相关描述: 凡观物,可以理法,可以趣味,当各有长,均无不可;若夫二者合一,主客兼之,则善矣。
予于月照上人,先晓其名,后睹其迹,再后遇其人,识其事,乃知其人其艺,惟真而已,物我冥一,非无由也。上人来,每携佳茗,把盏促膝,最为称意。予喜其语言澄澈,洞察秋毫,令人有山川林薮之想;尤乐闻其开怀大笑...
-
http://artist.artron.net/20100729/n115655.html
2010-07-29 12:13:47
- 我在想什么
- 相关描述: 幻象图解
崔自默先生说:“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唯一的方法就是‘实现’。”他是罕见的清醒者,在这个绮靡的世界里。
《What do I think》系列是崔自默的新作,宛如堕入人间的“天使”,摆开一场冲破视觉感官藩篱的精神盛宴。
“What do I think?”——这...
-
http://artist.artron.net/20100728/n115381.html
2010-07-28 11:32:29
- 在书艺中寻找自我
- 相关描述: 郁宏达先生将多年来骋笔驰墨的成果结集出版,这不只是作者个人在古稀之年作艺术回眸的“夕阳红”工程,更是书艺界学术上的又一收获—如何让传统书法铸熔时代精神、高扬艺术个性,作者交出了富有启示意义的形象答卷。
答案之一是,承续传统精华而不泥古、模古。宏达曾多年遨游于博大精深的传统书艺海洋...
-
http://artist.artron.net/20100728/n115345.html
2010-07-28 10:20:37
- 崔自默《艺文十说》之变相解读
- 相关描述: 用蝴蝶本身制作的蝴蝶标本最为逼真。同样,以诗画意象的本体特征建构的文艺理论体系,才自有其莫可名状的妙旨及价值——这是我阅读崔自默《艺文十说》后最直接、深刻的感受。他诗化的行文风格,画般的表情达意,语句中的逻辑推理,可谓“苦心经营”,这“十说”非同小可。也许,抛开传统的阅读习惯与固有思维...
-
http://artist.artron.net/20100727/n115176.html
2010-07-27 15:21:07
- 从有见到无难——观画家九千水墨状态刍议
- 相关描述:
画画,可以被看得很简单,但实际上,其中的确可以涵蕴复杂的道理。对于画理的认知与实践,需要一个具体而微的过程,比如说从无到有易,从有见无难;从白到黑易,从黑见白难;从虚到实易,从实见虚难;从简到繁易,从繁见简难;从疏到密易,从密见疏难;从藏到露易,从露见藏难,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个思辩...
-
http://artist.artron.net/20100726/n114784.html
2010-07-26 10:00:12
- 得“意”而忘“形”——评谭平的绘画创作
- 相关描述: 绘画产生于人的目光,产生于目光注视的那一瞬间。
谭平的绘画在我看来是凭借理性与直觉创作的作品,释放出了一种松弛和张力。它们既是在控制和自由之间的平衡,又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争斗。在最近的绘画中,谭平不拘泥于任何规矩或逻辑,但他保持了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性,又排斥了绘画的重复性,让偶发...
-
http://artist.artron.net/20100713/n113247.html
2010-07-13 16:03:11
- 千百里江山, 精深华贵 ─看郑百重山水画
- 相关描述: 中国画发展至盛唐, 重彩, 水墨各呈异彩, 蔚为大观。后历变迁, 迨至清末, 祗有水墨流行了。近卅年来, 国强民富, 时代使然, 重彩工笔又兴盛起来, 但青绿山水一科, 因其复杂费时, 研究者稀。百重多年坚持在青绿山水里探索, 创出一条新路, 成为当代新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百...
-
http://artist.artron.net/20100701/n111558.html
2010-07-01 08:41:48
- 吴冠中的艺术
- 相关描述: 吴冠中先生的水墨画,有两个特点:一是无视传统的笔墨。一谈笔墨,就离不开文人画,离不开书画同源,离不开屋漏痕、锥画沙之类的技法和十八描之类的定式。吴冠中先生的水墨画,线条同中国书画的用笔定式是两回事。一谈笔墨,就使人想到了墨分五色。在吴冠中的水墨画中,墨仅仅只是黑色。尽管吴冠中先生的画不...
-
https://news.artron.net/20100628/n111083.html
2010-06-28 10:10:33
- 谈中国画家的生命状态
- 相关描述: 在中国画中,由法而理,由理而道,道便成了中国画的最高学问。老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①六朝王微的《叙画》中说绘画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这个“太虚”就是“道”。同时代的宗炳说得更明白些—“圣人含道暎物”,“山水以形媚道”。②这些早期的经典理论,规定了中国画的大致...
-
https://news.artron.net/20100622/n110250.html
2010-06-22 09:10:27
- 读谢永增的山水画近作
- 相关描述:
谢永增 门头沟 145×216cm 2010年
在中国当代山水画坛上,谢永增的山水画别具一格,颇具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直受到画界和社会的关注。进入北京画院后,谢永增的山水画创作进入了更广更深的探索境地,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艺术语言的表现上,都显示出了新的创造性,透露出谢永增在山水画...
-
http://comment.artron.net/20100518/n106027.html
2010-05-18 15:25:04
- 风雅的意趣——评王鹤的写意花鸟画
- 相关描述: 《庄子•应帝王》有云“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讲求心如明镜,内心如如不动、一尘不染,即“如镜当台”。如能“随镜映现”,不蒙尘垢,“物来而应,过去不留”,心中不藏是非恩怨。如是,于现实的纷繁喧闹中存以内心的沉静与安然,获取洞悉世事后的明智与淡定。北宋《宣和画...
-
http://artist.artron.net/20100512/n258465.html
2010-05-12 17:09:35
- 傅榆翔作品短评集
- 相关描述: 傅榆翔绘画作品透出一种高古、冷逸、荒寒的文人画格调,由此而来的超验的神秘感显得十分自然。所谓返魅,并非以荒诞、乖戾、诡谲为能事,其中真意在于召唤一种与灵性共在的生存细节,留有斯人独徘徊的空间,留有抱朴怀素的天地,犹如卡尔维诺笔下那个一生都栖息在树上的幸福男爵。
——岛子
我...
-
https://news.artron.net/20100403/n101627.html
2010-04-03 22:25:23
- 画余赘语
- 相关描述: (一)
在我国的文人写意绘画中,历来讲究以水墨为格,唐代张彦远有“运墨而五色具”之说。唐以后水墨似乎比色彩更被重视,中国画最突出的特征在笔墨,追求色彩势必弱化笔墨,在文人画渐而趋向写意的漫长的演化进程中,道释理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视物质世...
-
http://artist.artron.net/20100324/n100900.html
2010-03-24 11:12:12
- 山川神韵 文人心性
- 相关描述: 数月前,华强托人从广州带来一大叠近年水墨画作图片,希望能听到我的议论。当时虽是匆匆浏览,一种既惊且喜之感已油然而生。
但后来拖延了好几月,却连一份短文也未曾写出。这或许可以杂事纷扰为由搪塞,而实在的原因,却是提笔之际踌躇再三,总感到未曾准确把握住这些作品的内层特征。想想也是,看这...
-
https://news.artron.net/20100204/n98357.html
2010-02-04 09:20:14
- 创造时代新风格——谈籍忠亮的绘画艺术
- 相关描述: 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在巨大变革中引发了艺术批评的争议性、理论的模糊性及文风上的新闻性、商业性,已经是难以避免的事实。在时代的意义而言,中国书画发展的最大特征,即在于广泛的包容性与多元效果,这并非意味着对传统加以排斥,相反,传统文化之生命义理,自有其适应对时代的创造力量,籍忠亮的绘画作品,...
-
http://artist.artron.net/20100115/n96974.html
2010-01-15 14:10:19
- 以 中 养 西——论谭天油画山水艺术(一)
- 相关描述: 在近代中国绘画史上,“美术革命”的创新途径为:一则以西润中,在中国画领域吸收西洋画的表现方法丰富之、革新之;二则以中养西,在油画、版画、水彩等西画领域汲取中国画的民族精神改造之、发展之。当代油画家、美术批评家谭天先生力主“以中养西”的艺术创作思想,横跨中国画的艺术特质与西方油画的精神天...
-
http://artist.artron.net/20091028/n90228.html
2009-10-28 09:35:06
- 当代中国画: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 相关描述: 一
任何一种观念的背后,都潜藏着使这种观念得以产生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又来自观念生产者的“文化—心理”积淀层与现实情感的某种感触的结合。只要我们不带任何成见地审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就不能不得出这样的印象,即:今天我们所推崇,并且一再加以肯定的中国画形式和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建立在...
-
http://comment.artron.net/20091015/n89211.html
2009-10-15 16:14:56
- 发觉向人类智慧敞开的可见的真实——凌徽涛先生的国画人物笔谈
- 相关描述:一
就绘画表现对象而言,和人类社会联系密切的毫无疑问应当是人物画。我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达,与士大夫文人画家们逃避现实,寄情山林,隐喻人生不无关系。而人物画的不发达不仅与画史主流的非职业化和美术教育非科学的严格系统化相关联,而且与道德人伦的——和避讳也不无关系。这样,导致我国...
-
http://artist.artron.net/20090812/n83971.html
2009-08-12 16:56:09
- 敲形探趣寻网结——王春江水墨意象人物解味
- 相关描述:
王春江
茫茫世界,时空无限,画家万千,可是要在中外古今经纬交织的文明之网上,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气质个性和修养的“这一个”网结,却并非易事。
王春江 ,初以鲁北风光为题材从事风景画创作,并以旷远细腻的画风走红画界和市场,为他带来可知之名与可观之利。然而相伴非所爱,同床异梦多,...
-
http://comment.artron.net/20090722/n82435.html
2009-07-22 11: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