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品专业搜索引擎--www.artso.net--艺搜

  • 综合
  • 拍卖
  • 艺术家
  • 展览
  • 资讯
  • 百科
  • 鉴证备案
  • 更多
热点推荐: 拍卖 双年展 天价 艺术博览会 收藏 投资 搜索用时:0.016秒
所有结果767条信息

别人在关注

浏览历史

从北京奥运图片看新闻摄影新趋势
相关描述:   从硝烟散去的北京奥运媒体大战中,我们管中窥豹,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今新闻摄影的三大新趋势——更快、更高、更强。   更快   当今新闻摄影的竞争,首先表现在一个“快”字:采访快,编辑快,传播快。一支训练有素的摄影记者、编辑队伍,加上高新技术的支撑,新闻图片已经完全可以做到“现场直播...
陈小波:摄影的本质就是一种朴实
相关描述:   2008年1月19日,“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年度评选活动。在北京ChinaFotoPress举行。以下为评委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陈小波点评参赛作品:   这个视觉联盟,我觉得我从一开始他们成立我就比较关注,而且我跟其中的一些记者编辑也有比较好的联络。我自己关注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团体...
第52届荷赛奖7华人摄影师获奖
相关描述:        年度最佳图片:Anthony Suau, USA, for Time.        2009年2月13日18点,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选结果公布。其中有7名中国新闻摄影师获得奖项,是荷赛举办52届以来中国摄影师获奖最多的一次,这7名摄影师分别是:    ...
用视觉新闻拯救报纸
相关描述:   2008年12月25日圣诞节,今日美国报的值班总编兼版面设计总监理查德·柯蒂斯正式退休。26年的职业生涯,柯蒂斯成为推动美国报纸发展,特别是新闻摄影及版面设计方面的一位重要人物。   柯蒂斯1972年毕业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学,曾在其他报纸就职。今日美国于1982年9月15日创刊...
死于自然灾害的摄影师
相关描述: 沃纳·比肖夫   沃纳·比肖夫(WernerBischof)和他的照片在他去世以后闻名于世。自1955年以来,许多展览包括在史密斯协会和卢浮宫举办的回顾展和纽约摄影国际中心主办的巡回展,都证实了比肖夫作品对当代新闻摄影巨大而持久的重要性。比肖夫生于1916年,死于1954年,只活了3...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感"艺术微喷TM"
相关描述:     在影像的后期制作领域,快捷、直观、稳定的数码影像打印短短几年就在实用领域全面取代了传统银盐洗印,并在高端的影像收藏领域表现不俗。其中,爱普生所推出的收藏级“艺术微喷TM”工艺也已得到了国内外收藏界的接受和认可,并成为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拍卖行以及私人藏家的新宠。   目...
moblog——新闻图片市场的新增长点?
相关描述:     自从手机有了拍照功能,用影像记日记变得更加简单,日记和互联网一结合,一种新型的博客出现了——moblog,手机+相机+博客(mobile phone + camera + blog = a moblog[1])。   从形式上说,moblog在结构上和一般的博客是一样的,只是...
两种意义上的女性摄影
相关描述:   [按] 近看陈小波女士发的一段文字,说女性摄影家事,略有所感。想起一篇旧作来,也说这事儿。看来男人看女人,与女人看女性,终有不同。今发在此处,以示呼应。   显然,“女性摄影”至少有两层意思,或者说两个标准:一种是说由女性摄影从业人员从事的摄影活动和拍摄的照片。如果仅限于此,或...
全民摄影时代的摄影精英
相关描述:   在技术革命产生的“全民摄影”时代,还有没有精英存在的可能?假如有,那么,谁可以称得上?精英及其摄影的标准是什么?他们与大众的区别又是什么?   所谓精英,应当是在一个领域内具有独创精神并开一代风气之先者,其作品具有观念上的示范性和先驱意义,但同时又具有不可替代和复制的特点;而在内...
感悟·勇敢·思考
相关描述:     随着我国报纸的迅速扩扳,新闻摄影队伍吸引了大批人的加盟。但几年来的情况表明:新闻摄影的整体水平并未因人员的迅速扩充得以提高,人才匮乏依旧制约着我们的事业发展。   曾几何时,新闻摄影界为改变其在文化人中“咔嚓干部没文化”的形象,在选择从业人员的问题上,普遍注重了从业人员的文化...
摄影、战争与人性
相关描述:   1921年,布拉格从国外进口了两台可以连续拍照的相机,古斯塔夫拿着由这部稀奇玩意儿拍下的照片去见他的朋友卡夫卡。他很高兴地告诉卡夫卡这是一种能“认识你自己”的发明。卡夫卡望着他兴奋的朋友却淡淡地说其实是“误解你自己”而已。古斯塔夫争辩说相机是不会撒谎的。“谁告诉你的?”卡夫卡把头歪...
大众文化与读图时代
相关描述:   常有摄影记者问我:“你觉得现在报刊上照片多点儿好,还是文字多点儿好?”   坦白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根据我的经验,提这个问题的人,多半是不怎么会写作的,他们只是有点儿难以接受自己作为一个摄影记者,却不会写东西这么个严重缺陷的事实,于是就有意无意地试图把摄影的“专业性”跟写字的“...
摄影演变30年
相关描述:   30年,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短暂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无论从中国国家发展史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来说,都是不可忽略并将载入史册的奇迹。   不可否认,中国社会还有太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正像我曾对老外反复强调过的那样:别指望、也不应该强求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
炼金术、经验与历史:07年连州摄影年展主题阐释
相关描述:  在总标题“影子的炼金术”之下,本届连州摄影节将设立集中的主题展区,以“时间剧场”为主题展的学术主题,探究当代摄影的时间性、事件性以及叙事容量;总策展人高士明如是说。熟悉摄影史的朋友可能会像笔者一样想到,这一标题与摄影术发明之最初阶段密切相关。“摄影”一词众所周知的语源意义为“光之书写”...
形式完美与内容真实的有机结合
相关描述:   数码相机的普及,对纪实性摄影和新闻摄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图片库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它们的崛起几乎和数码相机的普及发展速度同步。有理由相信,随着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影知识的逐步普及,纪实性摄影和新闻摄影必将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不当修改的纪实照片和新...
当年,新华社摄影记者这样工作
相关描述:   改革开放30年来,担负国家重要新闻宣传报道任务的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摄影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30年前,新华社摄影部在器材装备、技术手段、发稿方式等方面相对比较落后,采编人员使用的是胶片相机、灯泡式的闪光灯、显影罐、稿纸、剪裁尺、裁刀,通过车辆运送和邮寄等方式发稿,发...
东西印记画廊举办路泞个展
相关描述:   2008年10月11日下午,位于广渠东路竞园内的东西印记画廊,选择以年轻摄影师路泞的个展作为该画廊的开幕展。   据画廊的艺术总监李一川先生介绍,东西印记画廊的创办宗旨就是将艺术回归于真正喜爱它的人们。适时的推出一些或许青涩但勤奋并执着于个人艺术语言找寻的年轻摄影师作品。并且所有...
用个性视觉捕捉的社会真实
相关描述:  王文澜与音乐   我与王文澜认识,是创办《爱乐》杂志的时候。那时我常在音像店遇到他,古典音乐刚开始流行,大家都到音像店找唱片。在唱片店里呆的时间最长的,肯定是王文澜。   王文澜的个性中有很细致的一面,每挑一张唱片,都会认真比较,细腻而犹疑,常得几小时。创办《爱乐》杂志的时候,我们...
岂止十年磨一剑——试论厄韦特和王文澜
相关描述:  在考证“纪实摄影”这个词汇时,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特征,尤其是关于纪实摄影的这一个“纪”字,的确发人深省。《辞海》中关于“纪”的解释,首先是“纪”同“记”,如“纪录”,这是对纪实摄影最直接的解释。接下来的有,纪:找出散丝的头绪;还有,纪:整理,综理;比如纪实摄影的概括性,就是一种整理提炼...
呼吸
相关描述:  我拿照相机已有30余年。   我有一种紧迫感,总觉得有人在背后推我,那个人就是我自己。拿相机时间长了,陷入难以自拔的麻木,相机陪伴我到农村、进工厂、去军营,就是没上过大学。经历是一笔财富,也会不断地消耗,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放完了电的蓄电池。   对一件事的热情是可贵的,更不可能少的是...

每日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