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品专业搜索引擎--www.artso.net--艺搜

  • 综合
  • 拍卖
  • 艺术家
  • 展览
  • 资讯
  • 百科
  • 鉴证备案
  • 更多
热点推荐: 拍卖 双年展 天价 艺术博览会 收藏 投资 搜索用时:0.018秒
所有结果249条信息

别人在关注

浏览历史

公众与考古的距离有多远
相关描述:  5月2日,“河南考古”官方微博晒出的三维扫描汉墓现场,已经引来数万网友关注;此前,该微博实时直播汉代陶仓发掘,陶仓盛放的是两千年前的大米和小米,更是吸引了18万网友参与讨论……如今,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跟公众互动已成我省文博界常态。   “为什么考古现场的土层上要画一条一条的线?”“挖...
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贵州)筹备工作会议 在社科院考古所召开
相关描述:  4月26日上午,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贵州)筹备工作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公共考古中心主任朱岩石研究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研究馆员,中国...
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贵州)筹备工作会议在社科院考古所召开
相关描述:  4月26日上午,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贵州)筹备工作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公共考古中心主任朱岩石研究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研究馆员,中国...
启封中原记忆 考古专家讲述东汉帝陵等考古新发现
相关描述:  中新网郑州4月23日电(刘鹏 梅志刚)22日,一场以“启封中原记忆,感知河南考古”为主题的考古新发现报告会在河南博物院拉开序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业界专家学者向社会公众集中披露了郑韩故城遗址、洛阳东汉帝陵等考古新发现。官方表示,此举旨在让考古走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希望越来...
从“高冷”走向大众,考古正在褪去昔日神秘面纱
相关描述:  对于公众来说,考古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而近年来被大家逐渐熟知的“公众考古”也正在发生变化。记者观察到,“公众考古”正从向社会推广、普及考古理念,转变为公众参与到考古工作之中。   10日,“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发布会上,相关专家提及,本次评选除了以历史科学...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成都鼓楼街遗址首邀公众探访
相关描述:     4月18日,是第36届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今年活动主题定为的“遗产事业,继往开来”,以此来推动遗产保护的代际传承,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遗产事业当中,实现保护理念、精神、经验的代际共享。为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了我市部分市民、学生,走进鼓楼街遗址,开展公众考古...
考古逐渐走向大众 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相关描述:  对于公众来说,考古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而近年来被大家逐渐熟知的“公众考古”也正在发生变化。记者观察到,“公众考古”正从向社会推广、普及考古理念,转变为公众参与到考古工作之中。   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区场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0日,“2017年度...
从“高冷”走向大众 考古正在褪去昔日神秘面纱
相关描述: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11日电(记者 宋宇晟)对于公众来说,考古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而近年来被大家逐渐熟知的“公众考古”也正在发生变化。记者观察到,“公众考古”正从向社会推广、普及考古理念,转变为公众参与到考古工作之中。   10日,“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发...
杭侃、许宏、郑嘉励:用手中的笔,让文物“活”起来
相关描述:  3月10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研究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嘉励研究员齐聚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考古与公众”的主题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的耿朔老师主持,围绕田野考古、考古写作、文物保护等话题展开。   田野考古  ...
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展示看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
相关描述:   国家遗址公园是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是在如何对大遗址进行更好的保护、利用和展示背景下,探索出的一种模式。建设国家遗址公园既是弘扬优秀文化遗产、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文化工程,也是让...
章丘牛推官南遗址出土一批东周文物
相关描述:   为了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让文物活起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区文物局今天在牛推官南遗址举行了公众考古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文物法律法规学习、看考古知识展览、参观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勘探体验、考古发掘体验、现场考古资料整理体验及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近年成果展等。相公街道办事处组织相公中学师生...
代表委员关注良渚申遗:保护良渚遗址 传承历史文脉
相关描述:  “一千年前的文明看北京,两千年前的文明看西安,五千年前的文明就要看杭州良渚了。”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告诉记者。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她的目光停留在报告中的这一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18年1月26日,中国正式推荐“良渚古...
南昌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观众破百万
相关描述:  适时策划 公众考古新尝试   “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览策划体现两大独特性,一是实时关联、动态展示,以最快速度将考古成果呈现给观众;二是以故事为主线,以兴趣为引导,重点讲好发现的故事、刘贺的故事、刘贺所处时代的故事,满足观众文化需求。   展品选择方面,省博物...
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开馆
相关描述: 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资料图片   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日前开馆。2800多年前的周代贵族女性玉佩饰、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带盖的青铜尊、周代贵族的镶金玉“扳指”、厚度仅有一毫米左右的金肩饰……798件(组)文物正在展出,其中国宝级文物就有70余件(组)。包括梯形...
浅析考古行业新媒体利用现状
相关描述:  2017年12月20日,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和新浪微博共同主办的“2017年#约会博物馆#文博新媒体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共计30余家国内文博新媒体和法国卢浮宫官方微博代表出席论坛,并共同成立“文博新媒体矩阵”,旨在促进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共同推动利用新媒体“...
吕鹏:动物遗存“讲述”鲜活古代历史
相关描述:  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动物考古学者就是通过研究动物遗存以揭示人类、环境、动物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研究其所保存的鲜活古代历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指引,在刚刚过去的2017...
良渚文化“活”了
相关描述: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古文明,因1936年在浙江杭州余杭区良渚镇首次发现而得名。80余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良渚文化时期有先进的稻作农业与手工业、统一的信俗、宏大的宫殿与古城遗迹,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水利系统。良渚古城遗址是整个良渚社会的权力中心,是良渚...
多样态走近百姓—— 良渚文化“活”了
相关描述: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鸟瞰图   本报记者  连晓芳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古文明,因1936年在浙江杭州余杭区良渚镇首次发现而得名。80余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良渚文化时期有先进的稻作农业与手工业、统一的信俗、宏大的宫殿与古城遗迹,以及世界上...
新疆2017年累计出土文物近4500件
相关描述:  2017年新疆考古工作成果丰硕,共实施9项主动性考古项目,26项配合基本建设考古项目,累计发掘遗址面积7410平方米,墓葬927座,出土文物近4500件(组)。其中,吉木乃通天洞遗址考古发现被列入2017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   在2月5日召开的2017年度新疆考古新发现报告会上...
去年陕西省实施200余项考古项目
相关描述:  记者近日从“体验考古 感受文明”2017年度陕西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上了解到,2017年,陕西省共实施大遗址项目12项、课题性考古14项、抢救性发掘及基本建设考古项目200余项,其中考古勘探1440余万平方米,累计发掘面积3万余平方米,发掘墓葬2708座,并出版各类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

每日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