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品专业搜索引擎--www.artso.net--艺搜

  • 综合
  • 拍卖
  • 艺术家
  • 展览
  • 资讯
  • 百科
  • 鉴证备案
  • 更多
热点推荐: 拍卖 双年展 天价 艺术博览会 收藏 投资 搜索用时:0.019秒
所有结果249条信息

别人在关注

浏览历史

山东多措并举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
相关描述:   为推动馆藏文物“活” 起来,山东文物系统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推出多项重要举措,全面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近日,由山东省文物局统一安排,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具体承担的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保存现状和保护项目实施情况调研工作全面完成,标志着山东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三步走” 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关于老司城遗址后申遗时代几个问题的思考
相关描述:  老司城遗址成功申遗,实现了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也是武陵山区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展示和利用好土司文化遗产,成为后申遗时代遗产地管理者面临的新问题。   思考一:树立“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理念,将保护及成效与个人的责任和利益用制度联接,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关系,确保土司...
科技保护为秦俑“定妆”
相关描述:     秦俑修复保护现场   今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启动了兵马俑二号坑的第二次发掘,兵马俑中最为神秘独特的“绿脸俑”,就出土于二号坑。出土10余年来,彩绘“绿脸俑”始终没有“卸妆”,这有赖于科技保护手段的探索和创新。   秦俑如何“活”起来   中德联手“定格”彩绘之美  ...
科技保护,为秦俑“定妆”
相关描述: 秦俑修复保护现场   今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启动了兵马俑二号坑的第二次发掘,兵马俑中最为神秘独特的“绿脸俑”,就出土于二号坑。出土10余年来,彩绘“绿脸俑”始终没有“卸妆”,这有赖于科技保护手段的探索和创新。   秦俑如何“活”起来   中德联手“定格”彩绘之美   秦始皇...
湖北省博物馆首届考古夏令营活动成功举办
相关描述:  为更好地利用博物馆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为对考古、历史感兴趣的大学生搭建零距离接触考古工作的平台,7月7日——7月11日,湖北省博物馆举办首届公众考古夏令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大学生参与了活动。   此次考古夏令营以探索商周文化为主题...
考古学要发掘遗产的文化价值
相关描述:  认识和发现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价值,突破以往仅从“合理利用”技术层面思考文化遗产的认知局限,创新考古学学科定位,形成长时段对文化、文明的研究理念,构建发现和阐释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的研究范式,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因素,对凝练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   我国的文...
湖北省博物馆邀大学生体验盘龙城考古
相关描述:  近日,省博物馆首届公众考古夏令营开营,30余位在校大学生将参加为期5天的夏令营,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体验考古乐趣。   主办方称,此次夏令营以商周文化为主题,多位考古专家将在省博现场开课。10日,专家还将带领营员走进盘龙城遗址,现场体验考古发掘。   “没想到,我也可以参与考古工作...
河大“考古女神”孙晓彤:我要为考古正名
相关描述:  95后女大学生,“任性”放弃保送机会;往返双城百余公里,坚持两年,做博物馆志愿者;不化妆不逛街,唯独考古书不买不行;创建“北山小分队”,自制广播剧,和小伙伴们誓要为公众考古“做实事”; 土坯房小卖部,麦田和集市,考古工地成了她的“乐园”;媒体称她为“考古女神”,她却只想踏踏实实做考古事...
考古界泰斗李伯谦回郑州为文博爱好者作报告
相关描述:  “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不仅可以告诉我们从何而来,更能告诉我们要往何处去。我们现在比以往更接近历史。”   6月13日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下午,作为河南省文物局“文化遗产日”主场重要活动之一,在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上,我国考古界泰斗、78岁的李伯谦教授为故乡郑州的文博爱好...
河北省文物局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
相关描述:  6月13日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日活动,让社会公众了解、喜爱、关注文化遗产,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共享文化遗产成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月9日,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暨第二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在阳原县泥河湾拉开帷幕。该活动组织文物...
重庆考古发现走进潼南千佛寺
相关描述:  昨日,记者跟随重庆考古发现公众考古活动走进潼南县崇龛镇,探秘千佛寺摩崖石刻造像。   据介绍,整个摩崖石刻造像呈东西走向,长30米,残高4米,最低处距地表1.5米,已暴露于崖壁的造像有43龛。潼南县文管所副所长徐林表示,千佛崖自发现以来,经过2011年9月和2013年12月两次考古发...
河南95后大学生被封考古女神 认为骷髅萌萌哒
相关描述: 河南大学文物馆办公室,孙晓彤整理从考古现场带来的瓷片   文物只是一个物而已,它身上所承载的过去,才是目的。这就是大二学生孙晓彤眼中的考古。她总情不自禁地把考古与“一辈子”连在一起。她说,考古就是她一辈子的使命,那种激情就像我们常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般,如此正常而必不可少。  ...
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民生工程
相关描述:  据新华社日前报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遗址遭遇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破坏。事实上,当前殷墟遗址的保护困境并非特例: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困于“私搭乱建”、珠江三角洲地区遗址遭遇“建设性破坏”……大遗址保护面临怎样的困境?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能否调和?未来大遗址保护...
广州公众考古活动实践与思考
相关描述:  考古学不能脱离公众而躲在学术的象牙塔里孤芳自赏。考古工作者也不能只埋头于考古工地、沉浸在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中。考古工作和考古发现的文化遗产都需要被公众认识和分享,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正能量”。公众考古就是搭建在考古学、考古工作者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和平台。   广...
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博人才培养体系
相关描述:  新时期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才问题成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最重要的支撑。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完成了《全国文博人才教育教学体系研究》的课题,该研究以《国家中长...
公共考古能走多远: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的思考
相关描述:  2014年10月27至28日,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热烈举行。论坛的基本形式与第一届相同,包括公众演讲、研讨会和公共考古活动展示三大板块;参与人员构成也相似,有来自专业网络和平面媒体、热心公共考古的考古科研单位和博物馆的代表,有各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代表;精彩...
公共考古、公众考古不矛盾
相关描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或百姓参与的考古活动日渐增多,“公众考古”或“公共考古”这两个概念,时常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譬如很有代表性的一对现象就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成立了公共考古中心,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成立的中心名称里则用了“公众考古”几个字。我觉得,无论从内涵上还是职能上抑或是价值取向上,这两...
考古真不是件简单的事
相关描述:  经过两次的理论学习,15名公众考古小分队的队员们终于可以真正过把考古瘾了。为了考古现场不至于太拥挤,这15位队员事先被分成了三组,每组5人。1月24日上午,第一组队员和博物馆考古队员一起进行了土山2号墓甬道的挖掘。   第一次拿起考古工具的队员们很兴奋但又不知从何下手,“这万一一铲子...
国内考古志愿者的现状和探索
相关描述:  “志愿者”理念从西方兴起,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内对志愿者的定义是:“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
陕西将建中国首座考古博物馆
相关描述:  记者从陕西省文物部门了解到,陕西将建设中国第一座考古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该项目选址在西安市长安区香积寺以西,陕西省收藏的不少珍品文物将有机会向公众展示。   陕西是中国文物大省,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处,其中古遗址78处,古墓葬3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6处...

每日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