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品专业搜索引擎--www.artso.net--艺搜

  • 综合
  • 拍卖
  • 艺术家
  • 展览
  • 资讯
  • 百科
  • 鉴证备案
  • 更多
热点推荐: 齐白石 艺术
所有结果1条信息

艺术百科

>>艺术文献>>媒体报道

印度的当代艺术市场

——文/唐廷强

印度的当代艺术市场

格守还是迎合?趋向大同抑或彰显独特?

  2009年7月,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印度现在”的展览,意图对我们邻国的当代艺术发展进行了一次探寻式的展示。于是很多观众们惊奇地发觉:印度的当代艺术家们一边以不错的拍卖纪录不断完成着挺进世界艺术市场的目标,另一边却不断地对创作进行着迎合和烙守的斗争—一方面以完全西式的当代创作形式来刻画“地域性愈发无关紧要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极力运用民族情调试图去“矛盾地彰显地域差异的重要性”。而这种矛盾恰恰又拯救了印度当代艺术,使得其在面对世界当代艺术的两大冲击—大众文化与传统主义者的双重威胁、极端保守主义与退却主义时的联手攻击时,具备了一定的回旋与还手的能力。譬如:印度艺术家哈夏(N.S. Harsha)的作品是融合印度图像和哲学传统因素,结合了印度细密画和现代叙事手法,但其表现的是对现代政治的看法,其带诡异神秘色彩的画面传达的是对特殊事件的思考;而森多仕(Santhosh)则是以取材新闻事件用负片效果呈现油画成名,用极具震撼效果的画面感来揭露对战争、暴力、恐怖等题材

 

  而苏柏德·古普塔(Subodh gupta)的创作在结合了装置、雕塑、绘画、摄影、行为等多种因素下,或表现俗艳的中产阶级生活,或表现质朴的平民生活景象,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在其充满色彩感染力的画面中将现代化进程矛盾、纠结的一面体现出来,揭露全球化中社会病态化的意涵和垢病。印度先锋艺术家弗朗西斯·牛顿·苏萨(Francis Newton Souza)的作品((出生》在2008年6月拍出了230万美元的价格。印度当代艺术家逐渐在用民族身身份打造出边缘化的艺术空间来引起公众的注意。虽然一些欧美的评论家并不能从理论上认同印度当代艺术的某些存在意义,而印度当代艺术这种“传统中见现代”的路线,是在逼迫评论家在一种社会、经济、政治与艺术重构的混合中开始建立对印度当代艺术全新的评价体系。

 

  水起本土风掠南亚

 

  无疑,当下日趋完善的本土市场是印度当代艺术风生水起的最大支柱,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跟随着自己最大的邻国也在几年前完成了在数字变迁上远逊于中国的当代艺术的价格飘升热潮,某种程度上正是这股浪潮催生了其国内日益完善的现代艺术体系。不过即使是在国际都市孟买,也只有以Sakshi Gallery, NehruCentre Art Gallery,The Guild,The Lofty Gallery等为首的几十家画廊,对比北京、上海动则就超过五六百家画廊的规模少实在尤显寒酸,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其在精品程度上的苦功:其中一些画廊已经成功地在国外设有分支机构,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艺博览会等国际艺术博览盛会,得到了不错的收益和口碑。而首都新德里也有例如Vadehra Art Gallery ,The Village Gallery等十几家叫座又叫好画廊在活跃,而在加尔各答,则形成了以一些专业艺术高校和本土画廊作支撑,配合高端国际知名画廊的艺术群落,在这里巴黎的Enrico Navarra画廊、慕尼黑的Galerie Mullerand Plate画廊、中国的Arrario画廊等都在如火如茶地开展这行销当代艺术的业务……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印度在海外藏家的吸引上有着这一地区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印度国内购买力相对较弱的缺憾。同时,印度国内的艺术基金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比之中国更“自由”更优惠的政策支持,早在2003年,新德里的Copal Art艺术基金就在成立两年内由两只投资基金处募集到150万欧元的艺术投资,而于2006年成立欧思安艺术基金((The C}sian `s Art Fund)则依靠着656名投资者募集到1550万欧元艺术投资注人印度当代艺术市场。加上本土画廊的日蒯士大,政府的支持等多方因素,最终带动了印度当代市场正努力完成向正规化、商业化转型,同时逐渐开始纳人到世界市场中,并在2008年危机之后,迅速抢占了一席之地,统领了南亚地区。

 

  在经历了2008年世界艺术市场的寒意之后,“保持理性的热情,寻求高安全系数的艺术品投资,实现风险系数低的持续性收藏”已经成为了全球职业藏家的基本共识。所以即便是在全面回暖的2009年,在2007年之前过热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没有让部分热衷当代艺术的买家或机构继续保持高昂的投资热情,事实其中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开始寻找有潜质、可靠且在价格上极具诱惑力的“下家”,印度当代艺术以独具韵味的异域风情再与在市场上的良好表现引得众多买家对其不断的观望,在这里我们希望的是印度当代艺术在大跨步的前行中继续保持原来“少而精”的市场特点进而稳步前进,而不是亚洲地区的再一次虚高泡沫。

格守还是迎合?趋向大同抑或彰显独特?

  2009年7月,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印度现在”的展览,意图对我们邻国的当代艺术发展进行了一次探寻式的展示。于是很多观众们惊奇地发觉:印度的当代艺术家们一边以不错的拍卖纪录不断完成着挺进世界艺术市场的目标,另一边却不断地对创作进行着迎合和烙守的斗争—一方面以完全西式的当代创作形式来刻画“地域性愈发无关紧要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极力运用民族情调试图去“矛盾地彰显地域差异的重要性”。而这种矛盾恰恰又拯救了印度当代艺术,使得其在面对世界当代艺术的两大冲击—大众文化与传统主义者的双重威胁、极端保守主义与退却主义时的联手攻击时,具备了一定的回旋与还手的能力。譬如:印度艺术家哈夏(N.S. Harsha)的作品是融合印度图像和哲学传统因素,结合了印度细密画和现代叙事手法,但其表现的是对现代政治的看法,其带诡异神秘色彩的画面传达的是对特殊事件的思考;而森多仕(Santhosh)则是以取材新闻事件用负片效果呈现油画成名,用极具震撼效果的画面感来揭露对战争、暴力、恐怖等题材

 

  而苏柏德·古普塔(Subodh gupta)的创作在结合了装置、雕塑、绘画、摄影、行为等多种因素下,或表现俗艳的中产阶级生活,或表现质朴的平民生活景象,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在其充满色彩感染力的画面中将现代化进程矛盾、纠结的一面体现出来,揭露全球化中社会病态化的意涵和垢病。印度先锋艺术家弗朗西斯·牛顿·苏萨(Francis Newton Souza)的作品((出生》在2008年6月拍出了230万美元的价格。印度当代艺术家逐渐在用民族身身份打造出边缘化的艺术空间来引起公众的注意。虽然一些欧美的评论家并不能从理论上认同印度当代艺术的某些存在意义,而印度当代艺术这种“传统中见现代”的路线,是在逼迫评论家在一种社会、经济、政治与艺术重构的混合中开始建立对印度当代艺术全新的评价体系。

 

  水起本土风掠南亚

 

  无疑,当下日趋完善的本土市场是印度当代艺术风生水起的最大支柱,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跟随着自己最大的邻国也在几年前完成了在数字变迁上远逊于中国的当代艺术的价格飘升热潮,某种程度上正是这股浪潮催生了其国内日益完善的现代艺术体系。不过即使是在国际都市孟买,也只有以Sakshi Gallery, NehruCentre Art Gallery,The Guild,The Lofty Gallery等为首的几十家画廊,对比北京、上海动则就超过五六百家画廊的规模少实在尤显寒酸,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其在精品程度上的苦功:其中一些画廊已经成功地在国外设有分支机构,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艺博览会等国际艺术博览盛会,得到了不错的收益和口碑。而首都新德里也有例如Vadehra Art Gallery ,The Village Gallery等十几家叫座又叫好画廊在活跃,而在加尔各答,则形成了以一些专业艺术高校和本土画廊作支撑,配合高端国际知名画廊的艺术群落,在这里巴黎的Enrico Navarra画廊、慕尼黑的Galerie Mullerand Plate画廊、中国的Arrario画廊等都在如火如茶地开展这行销当代艺术的业务……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印度在海外藏家的吸引上有着这一地区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印度国内购买力相对较弱的缺憾。同时,印度国内的艺术基金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比之中国更“自由”更优惠的政策支持,早在2003年,新德里的Copal Art艺术基金就在成立两年内由两只投资基金处募集到150万欧元的艺术投资,而于2006年成立欧思安艺术基金((The C}sian `s Art Fund)则依靠着656名投资者募集到1550万欧元艺术投资注人印度当代艺术市场。加上本土画廊的日蒯士大,政府的支持等多方因素,最终带动了印度当代市场正努力完成向正规化、商业化转型,同时逐渐开始纳人到世界市场中,并在2008年危机之后,迅速抢占了一席之地,统领了南亚地区。

 

  在经历了2008年世界艺术市场的寒意之后,“保持理性的热情,寻求高安全系数的艺术品投资,实现风险系数低的持续性收藏”已经成为了全球职业藏家的基本共识。所以即便是在全面回暖的2009年,在2007年之前过热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没有让部分热衷当代艺术的买家或机构继续保持高昂的投资热情,事实其中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开始寻找有潜质、可靠且在价格上极具诱惑力的“下家”,印度当代艺术以独具韵味的异域风情再与在市场上的良好表现引得众多买家对其不断的观望,在这里我们希望的是印度当代艺术在大跨步的前行中继续保持原来“少而精”的市场特点进而稳步前进,而不是亚洲地区的再一次虚高泡沫。

 

作者:孙杰    来源 : 《艺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