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
艺术现象学国际研讨会在美院召开,昨晚中国美院一些油画导师及其现象学博士生的画展开幕,看到很多熟人。今天研讨正式开始,但哲学和艺术相互研讨,本身有意义。但有些艺术家水平有限,提出的问题没学理意义。窃以为,现象学与具象表现也不能划上等号,否则艺术家有变成了视觉懒汉之嫌。对景写生与像本身差距很大。
具象表现只能是探索艺术的一个思路,而不能替代很多艺术风格的探求。凭我直觉,我对具象表现与现象学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怀疑。对景绘画究竟能有多大的变化空间才能体现出所谓艺术现象学的范畴?如果说现象学,中国传统型的山水、花鸟画能否算?那也是表现的象,但既非表现亦非再现,能不能算具象表现呢?
11月19日。
去绍兴参加古陶瓷鉴赏交流会,参观越国文化博物馆,有的越窑青瓷精品连省博也没有,看到秘色瓷若干。与众位高手切磋,上手看很多精品,见识不少。有五代耀州窑豆青釉瓷渣斗(器型规整、釉色漂亮)、耀州窑豆青釉碗、盏等,越窑、龙泉窑精品若干。因来的大都是行家,东西大都开门,识见增加不少。欢喜。
11月20日。
在绍兴两天有不少朋友帮助,书画圈的德洪老师、伟峰兄热情款待;慈溪的邱哥引荐很多古玩高手等。还承蒙德洪老师送我绍兴藏家唐勤彪的《玉笥堂藏越窑青瓷》,偶遇浙江古陶瓷研究专家闻长庆,还送我一本他刚出的浙江陶瓷研究专著《不该遗忘的浙江制瓷史》等,感觉我应该是古瓷研究有缘人哪。
不过,我确实觉得如果我见的东西更多,随着我相关著作的深入,我想在古陶瓷研究上有一定心得完全是有可能的。就看上天是否给我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以便于我沉下心来好好做出一点成就了。要心静才能做的深入,静则生灵。主要想在青瓷、青白瓷、黑釉等附近地区老窑瓷上能有点收获就不错了。
11月22日。
昨夜因喝越南咖啡而失眠,记得前不久喝麦氏威尔没这个感觉。深夜沿中河边散步,寒风、遐思、孤鸿明灭...觉得自己好像被诸神处罚的西西弗那样不停推着巨石上山、滚下、再上山、再滚下...最多成为荒谬的英雄,痛苦处在于加缪所说激情、磨难和付出代价却清醒意识到自己的不幸与沉重。如今只得迎着风向前!
昨儿把《异化的魅影和展演的符号》一文发《荣宝斋》了,责编看了初步决定刊发。晚修改。昨夜失眠,白天就有点恍惚。洗澡后稍好。越来越大的压力和紧迫感,必须尽快完成论文。穿越到民国。眼睛长时间电脑前工作,白天外出有点炫目。想去北山路踏落叶,西湖边看水,以及下天竺观三世石。
11月23日。
拿到唐英伟《中国现代木刻史》(民国33年版)的打印件,不清晰。说是史,实际是概述和记录,作为史料还是有价值的。每天只能做一点点事。晚上还是没忍住,去美院小剧场看了特供美院的昆曲折子戏。其实我想看牡丹亭那种华丽唱腔型的,但很多武戏也很精彩,很多和京剧几乎差不多。白先勇也来美院讲座了。
11月25日。
季胜利开始卖他成名作《屁股》行为艺术的卡通雕塑版,是不是意味着他在行为艺术上已经丧失创新力而只能收获其商业价值了呢?前车之鉴者为朱发东,朱发东除了一件《寻人启事》引人注目外再无闪光点,现在只有卖他的寻人雕塑,艺术独创意义几近消失。是行为艺术家的宿命还是商业社会的过于强悍?
泛指行为艺术只会减弱其学科针对性和探讨价值。艺术可多样,但行为作品具有不可逆性,现场意义和背后的方法论指向完全不同于其他常规艺术形态。艺术家涉及再多的样式也无妨,但每种样式有其特定的指向性,即便不同媒材表现出的作品也会两样。朱发东把其成名作《寻人启事》雕塑化,实质是一种商业化的品牌延伸。
11月26日。昨夜梦见父亲,和家乡小时候的田园、道路,隐隐感觉到心里很伤感。不知何故? 11月27日。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来杭州大剧院演出,去看了中本和下本,人鬼情未了,美轮美奂之极。幽美、雅致、俊朗,曲毕,白先勇先生率众演员优雅谢幕。“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11月30日。
用以奖掖研究生学术研究的中国美院林凤眠奖学金的评定真是一场笑话!我在规定的2010年9月-2011年8月期间发表论文7篇,有一篇被人大资料中心《造型艺术》转载;并获全国两项奖项,对照章程完全符合评定条件,居然报上去说没资格参与评奖!美院硕博生有几个我这样成果的?不奖励学术研究你奖励什么?
硕士生以院级甚至系级奖励均算学术成果,博士生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被人大资料中心转载,及获全国奖项也不能获得林凤眠奖学金。什么叫倾向于硕士生?这个标准是怎么定的?林凤眠奖学金与其他奖项均不同,以奖掖硕博生学术研究成果为宗旨,如果起不到奖励学术研究的目的,岂不是在侮辱林凤眠先生?
每年的评定由学工处主办,由研处组织评定,为什么学校不能用短信平台通知每一个硕博生申报,而不要做得那么隐蔽?我去年也有很多成果,没有任何人或机构通知我们申报。我们在研处网站每年都填报学术成果,一目了然,为什么无声无息,好的初衷却办成了烂的结果?
无独有偶:我在西安美院读研时成果(作品参展及获奖、论文发表)也多名列当时研究生之首,每年拿科研奖励好几千(学生拿教师一半奖励),结果读研三年居然什么奖学金也没得到!临毕业时才得知很多同学获得了奖学金,而我们读书期间就根本没有评过!很多留校的同学都是一等二等奖学金,怎么来的?
我读博以来已在全国各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当然也有硕士期间做的。全国获奖两次:青年艺术批评奖及全国民间乡土奖二等奖,参加学术论坛(含博士论坛)四次;但从来没得到任何奖励。本以为面向硕博生的林凤眠奖学金会好点,但居然说没有资格,可对照章程,哪条没资格?这就是貌似温情实质黑暗的美院。
要不是西安美院研究生毕业那会开一个什么“长安论坛”,我自由发言三分钟,驳斥了当时《美术》杂志主编王仲的错误观点。本来仅是学术讨论,但杨晓阳院长赶紧叫研究生处处长让我中断发言。过了两天院里讨论博士入学事时,我虽然博士考试是第一,但还是就这么被腰斩了。否则博士早毕业了,还等到今天?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