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品专业搜索引擎--www.artso.net--艺搜

  • 综合
  • 拍卖
  • 艺术家
  • 展览
  • 资讯
  • 百科
  • 鉴证备案
  • 更多
热点推荐: 齐白石 艺术
所有结果1条信息

艺术百科

>>艺术文献>>艺术随笔

艺术的活力来自民间

——文/涂国洪

 

 

 

    一、引子

 

 

我经常对朋友们说“艺术的活力来自民间”。艺术的活力为何来自民间?盖因艺术原本根植民间。民间是什么?民间不是演说家们的夸夸其谈,不是专家学者们的鸿篇论著,民间是实实在在、活脱生鲜,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众生活。对此,毛**说“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毛**又说“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这积极性就是活脱生鲜,活脱生鲜就是活力。话也可以这麽说,生活(民众、民间)作为艺术的唯一源泉,民间之活力,当是艺术之活力。如此看来,“艺术的活力”来自民间便能自圆其说了。

 

 

二、关于民间活力

 

 

艺术的活力来自民间,抑或,艺术对民间活力的吸收,不仅包括与民众相关的传统戏曲、说唱、话本、民间美术、大众传媒艺术、商业艺术、波普艺术、实用艺术等,也包括与民众不大相关的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宗教艺术、学院艺术、当代艺术、抽象艺术等。

民间活力其实是一种精神状态。它不仅蛰伏于民众生活本身,蛰伏于与民众生活相关之艺术,亦蛰伏于民间立场中。那么,所谓艺术(与民众生活不大相关的艺术)对民间活力的吸收,不仅从民间生活、从与民众生活相关的艺术,亦可能从民间立场中。

 

  1.        1、民众生活中之民间活力

 

民众生活是由赵钱孙李们构成的日常生活百态。他是原生态的生活流,关乎人人、可摸可触、生猛鲜活,这便是其中的民间活力。它往往以可读性、可看性极强的叙事展开。

对民众生活中民间活力的吸收不仅包括叙事文学、诗歌、戏剧之流,造型艺术概莫能外,甚至还有以风雅颂为审美标准,以仙佛和王公贵族为题材的中国古代宫廷艺术。其中,最典型的个案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张择端(1085—1145年)所作。张为院体画家,擅长写实、严谨、工细的界画,画笔总是伸向生猛鲜活的市井民俗。所作《清明上河图》系长卷(528.7×24.8cm),以全景式的构图,精确、精细,又不乏生动的用笔,对清明时节,人头攒动、众生喧哗、百舸争流的北宋京都汴河两岸进行了线索繁复、段落明晰、高潮迭起、娓娓道来的宏大民间叙事。其观赏性、其可读性、其文献性、其让人叹为观止的的写实技能,致使该画荣登上中国古代风俗画巅峰的同时,亦成为中国古代宫廷画精品。

像《清明上河图》这样反悖宫廷艺术,切入民间生活的宫廷艺术精品,之所以出现在北宋而非其他时代,个中的重要原因有:结束了五代十六国纷争的北宋政通人和、文昌商兴、自信的朝廷与时俱进,对随“城市化进程”而无孔不入的市井民俗相当宽容;作为书画发烧友,甚至是书画大家的皇帝(如徽宗)兴办画学,翰林图画院开放办院,广纳像张择端这样的民间高手。

 

2、民间艺术中的民间活力

 

站在学理研究角度,民间艺术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艺术史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发生学、符号学等多种学科,不在本文言说范畴。但言及其民间活力,至少有两点躲不开:第一,在所有艺术样式中,民间艺术唯一从史前延续迄今,被视为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携带有早期人类的生命亢奋和种种文化信息。比如,中国民间吉祥符号;第二,民间艺术是民众自己创造的艺术,它直接侵润于鲜活的民间生活。是“无名氏的呐喊,是消失在人群中的无声喉舌”。在所有的艺术样式中,他最具原生活力。其原生活力正是民间活力。其民间活力被张道一先生归纳为4——粗、俗、野、土。正是因为吸收了这种“粗俗野土”,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们才能涮新抽象艺术,引发20世纪人类波浪壮阔的视觉革命。

 

  1.     3、民间立场中的民间活力

 

民间立场是一种以民意为基础、以公平公正为前提、以人性关怀为核心的批判立场,其活力正是其批判。其批判于社会,一如病人于医生。对以权力恶为首的种种社会恶的制约、对种种社会问题的剔除、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必不可少。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艺术本就一伙。它们既是人学,当以人性关怀为核心,站在民间立场上,吸纳其批判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以载道”之道,为人治合法性的道统,但在具体个案中,他很可能变成“民间立场”。这显然是“文学是人学”的天性使然。在中国古代,这种民间立场不止于置身民间,以取悦看客、针砭时弊的凌蒙初冯梦龙之流,亦包括所谓守护道统、不与民间匠俗为伍、师古仿古、迷醉清雅、戏墨弄趣的文人画家。个中的代表是石涛、八大。当然,石涛、八大是从董其昌到四王为正宗文人画的叛臣贼子。

 石涛、八大均为明宗室。由明入清后为躲杀,削发为僧,却心系前朝。借画画来表达他们国破家亡之痛、愤世嫉俗之情。他们一反传统文人画师古仿古、陈陈相因,法乎自然、法乎生活、法乎自我。其作品造型大刀阔斧、笔墨恣肆放纵、意境苍凉凄楚——现实批判蛰伏其内,民间立场不打自招。

 

 

三、小结:

 

 

民间作为实实在在、活脱生鲜,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民众生活,作为人类精神和物质创造的土壤,其所谓活力,远不止综上所述。鉴于本文篇幅,我实在不能展开说。

 

 

 

 

 

注释:

 

1、《世界艺术史·上》P15

2、明话本作家。

3、明话本作家。

 

                                                            

 

                                                                                                      涂国洪2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