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当代艺术交流展
杨世膺参展作品文案
文本现代——交流·交易
exchanges · trades
艺术VS商业
艺术商业化与商品艺术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课题。
水到茶成
茶艺是被文化化的品赏形式,舞台化的茶艺表演使品茶从味觉艺术拓展成观赏性的视觉艺术。茶艺表演的诞生,是基于商业交易的需求,茶艺是茶文化的大众代言人,茶艺为饮茶的生活方式笼罩上一层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以现代艺术的眼光来看,不妨把茶艺表演看作是商业文化的一种行为艺术。
水火相容,用火煮水可泡茶。茶艺小姐整点表演茶艺,其余时间为展览服务,来宾可免费品赏芬香四溢的三和名茶。
茶艺表演区域上有射灯,射灯下的有机玻璃圆盘上写着茶诗,圆盘装在微型风扇上转动,“流动”的茶诗的投影是虚幻而诗意的“文本”,投射在茶艺小姐及品茗茶客上,流动的文本与流动的人、物、事构成若有若无的暧昧关系。
2米×2米的红色KT板做成一个平面的大茶壶,上面贴上三和的标志与“三和茶王”四个大字,把这个广告大茶壶作为茶艺表演的背景,有意突出商业文化的特征。
薄意文本
微雕是中国工艺一绝,以精美绝伦的寿山国石作为微雕的载体,使“缩水”的“文本”身份显得高贵而独特。在寿山国石天然之美眩目的光晕下,“文本”的形式美退居其次,成为衬托五彩宝石质地、色彩、纹理之美的“绿叶”。“薄意”是寿山石雕刻技艺的专有名词。
绝色空间
“文化魔方”是把书法作品经过扫描、喷绘成六张电脑处理的“合成”作品,六张“平面”组合成正四方体的“文字魔方”,五个从大到小的“魔方”在展台上排列成文本装置的队列。现场表演与出售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传统之美在现代艺术展厅中,作为艺术元素被陈列、被表演与被出售。“绝色”的水墨与抽象的线条在现代繁复驳杂的艺术空间中独具异样的“魔力”。
非常交易
“醉翁之意”的签名售书,在现代艺术交流展中出售“现代艺术”。购一本最近出版的《别有用心——蔡国强现代艺术大写意》赠送艺术小卡片。当然,寿山石微雕、篆刻、书法作品也都可能成为交易的“商品”。文化也在交易,文化正在交易。
广告是一种间接的“交易”形式,虽然它不一定导致直接的购买行为,但广告是商业行为引入“正题”的交易“序曲”。
流行八卦
8根方筷,按八卦方位组合,插在白色的泡沫板上,中间又用一片红色的KT板固定,整个装置构成一个圈形的透风之墙。每根筷上绑着一个玩具小电扇,像荷兰风车,中间4根筷子连成“四象”,上插鲜花。
从《唐诗三百首》七律部分选出前二首,在装置八卦的外侧面每面写一句诗。再在七绝部分选前二首,在里边“四象”的外侧各一句。荷兰的动力文化(风车)与中华的“筷”吃文化(增加能量)两者怪诞地被“嫁接”。电动风扇鼓起凉风,吹向绑在中间,无根的鲜花,花香流动,再加上筷上的唐诗、书法,构成一种亚文化式的流动与混杂。
寻觅失语
展台前的地板上用白粉写一圈“SOS”(国际呼救信号),救什么?濒于失传,或面临变味的传统文化?现代艺术?交流艺术?……白色的“SOS”在地板上,随着展览时间的推移,顾客的无意践踏而逐渐模糊……
交流,流行,交流与交易在这里被赋予传统语义之外的新意。
失语被寻觅,失语在寻觅。
写意交流
中国地图做背景,上用电脑里的英文“exchanges · trades”,喷绘,裁成许多长条(每条4厘米宽,共10条),做经线;荷兰地图做背景,上用电脑汉字“交流·交易”,喷绘,裁成许多长条(每条4厘米宽,共10条),做纬线。以上两者编织在一起,做成一张编织物,40×40。
广而告之
传统的广告界有句流行的行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现在早已进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了。我的“酒”不够香,借艺术包装为自己“广告”一回。展位背后有四根柱子,恰好做成自我宣传的“广告牌”。与现场X展架上的“广告”相互呼应
杂烩事件
闽菜菜系的代表是“佛跳墙”。据说,“佛跳墙”是把好几种剩菜杂合到一起,细火慢熬成一锅,偶然天成。用梁实秋的话叫高级大杂烩。茶艺表演、传统“文本”的现场雕刻和书法表演(行为)、签名售书、广告宣传、装置、行为、以及有可能作为商品被看中的顾客当场购走(艺术商品化的交易行为)。
最传统的工艺、艺术、文化,被放置在现代艺术的空间之中,几种传统文化摆在一起,不去刻意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既作为传统文化而相对独立,又作为现代艺术的元素,在现代与传统的对立统一之间生存。传统与现代的界域被有意模糊,有意设置的商业手段,使艺术淡化成生活,而这种生活却又似乎同时在履行着某种艺术的程式。当然,这些文化杂件都被设置在一个共同的“文本”空间之中。
利用长形展位的特点,把装置蜿蜒摆成“龙”形,茶艺表演则是这个“龙阵”的“龙头”,接下来的微雕展柜及书法、售书等均用集美大学的课桌一张张排开,铺上白色的台布,一条背负“文化杂件”的银白色巨龙便隐约成形。
整个作品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杂合,切题“交流”,我不知道这种文化杂合会做出难于入口的怪味豆,还是奇香扑鼻的“佛跳墙”来。
缘源于交流,缘源于交易,缘源于心灵。艺术商业化是我历年来较为感兴趣及一直关注的主题。茶艺表演既为茶文化企业作了的广告宣传,同时也服务于整个展事。签名售书、微雕篆刻、书法却以商业手段进行流通,喜欢因而有缘的观众想要拥有一份诗意,购买艺术是要花点小钱的,当然,价格从优!
杨世膺 2004年5月
展前
开幕式1
开幕式2
开幕式3
招贴
开幕式结束后搓一顿似乎已成惯例
展厅外墙
展厅外的小招贴
展厅内1
展厅内2
还未开展,大多数人都预言,开展后我的摊头无疑最抢风头,因为太“草根”,太“山寨”,太好玩
展前,艺术学院的学生一下课就赶过来帮我的忙,她们觉得很好玩
怪怪与学生“志愿者”正紧张而愉快地劳动着
我的大白龙门阵。进入大门的厅堂仅只这一件,长15米,几乎像是个展
签名售书送艺术卡片也是《交流·交易》的一项“行为”,互对还不错
我的“行为:茶艺秀”既做“广告”而且“艺术为人民服务”,让广大艺术家及来宾免费品茶
行为:茶艺秀1
行为:茶艺秀2
行为:茶艺秀3
我与陈文令
老外也来凑热闹
我与陈志光
老外蒙斯是个很好玩的艺术家,像个小孩
从左到右:周宏斌,沈也,李永新,杨世膺,陈荣义
记者采访
观众看怪书
展厅内
其他艺术家的参展作品:
唐 范杰依尔 的《感受厦门》。他荷兰方的领军人物,英国皇家摄影学院副院长。
陈文令的《幸福猪》
沈也的《摊位》
陈志光的《螳螂》
蒙斯的《蛋画》
陈荣义的《身份》
黄永生的《视觉实验》
黄永生的《边缘3》
李永新的《三星堆》
魏启聪的《无题》
周宏斌的《梳头》
汤南南的《秀》
座谈会
座谈会上发现两个光头——也算是难得的艺术品哦
展期较长,未结束前我先回福州,艺术学院的院长答应到时原封不动地把作品送到我家,可后来据说展览一结束,还未来得及收作品,一大群艺术系的学生便冲进来,抢走了我作品中的一部分,原来他们在未结束前就已觊觎已久,并事先侦察,策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