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艺术品专业搜索引擎--www.artso.net--艺搜

  • 综合
  • 拍卖
  • 艺术家
  • 展览
  • 资讯
  • 百科
  • 鉴证备案
  • 更多
热点推荐: 齐白石 艺术
所有结果1条信息

艺术百科

>>艺术文献>>个案研究

用艺术拯救现实——对方力钧艺术的再思考

——文/liuc1957

 

用艺术拯救现实

                                                              ——对方力钧艺术的再思考

 

 

刘  淳

 

 

      2009年,全球的经济危机同样给中国的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影响,艺术市场同样遭遇巨大冲击。画廊的倒闭或改行、人们私下聊天的那种焦虑和无助感明显写在正在苍老的脸上,尽管还有零零碎碎的展览推出,但依然能从作品的背后看出艺术家的焦虑。其实,这个时候,很少有艺术家能够坐下来冷静地思考或真正做点什么。我们在各种场合——无论是展览现场还是餐厅的酒桌,总是很少感受到一种从内心生出的平静和安逸。

     这一切,与经济危机给艺术市场带来的萧条直接有关。

     尽管如此,当代艺术还是显示了潜在的活力。仅2009年的半年中,艺术家方力钧分别做过两次规模较大的个人作品展:2009年的4月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行的“生命之渺——方力钧的艺术”和8月在德国比利菲尔德举办的“蓝天+大海——方力钧艺术展”,使台北和德国观众对这位艺术家有了新的认识。据说,本年度12月份广东美术馆还将为其举办“文献展”,“文献展”对中国艺术家来说,曾经寥寥无几。据说方力钧的“文献展”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中展示,从专业的角度说,会使我们对这位艺术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也许,它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方力钧是少数几个人气旺盛的艺术家之一,事业与生活蒸蒸日上。尽管中国当代艺术一直没有被主流或官方认可,但方力钧还没有惨到作品不能参展画册不许出版的地步。他始终是年轻艺术家和艺术以外很多人崇拜的偶像,民间的盟主,多少年来风光无限。还有,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和立场,也许这正是他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于是,很多东西他过早地得到——其实,以他自己早年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所取得的丰硕成绩,他理应得到这一切,也应该受到尊重。

     方力钧二十出头闯进北京,坐到北京校尉营中央美院版画系的讲堂里开始接受专业训练。四年之后,独自闯进圆明园画家村,在每天吃挂面啃白菜的日子里完成了许多“光头”作品,最终入主北京。自从1993年参加第4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之后,一路挺进欧美,终于,在京城,乃至更大更远的地方拥有了半壁江山。

     方力钧像一只巨大的野兽,身上潜藏着一种霸王之气,他的作品雄阔、豪迈却野性十足,犹如气吞山河一般。从1990年代初开始,他硬是使足了劲憋足了气登上艺术舞台,以自己的思想和方式注重日常经验和“当下”的生存状态,反感并排斥“以往”的教育方式、大的事物甚至词汇,在生活平淡无奇中发现了哲学。他将自己的思考注入画布,在刚刚兴起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建立了自己的“光头”体系,于是,他成为中国极其少数的另类艺术家之一。尤其是他的“王八蛋在上了一百次当之后还要上当”的文字,成为他重要的“拒绝”和新的“命题”。

     从此,方力钧一发而不可收,在以后20年的艺术探索中,一路高歌猛进。

     方力钧对自己的创作要求严格,从不随心所欲。在技术上自成体系,当他涉足其它艺术领域时,也卓然成家。国中当代艺术家极少有人能与他并肩。

     我欣赏方力钧的地方还在于他对自然万物和传统文化的态度,伟大的艺术家都能在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特别是他的“鲜花系列”、“云上的日子”和那些巨幅版画,另人深思并荡气回肠,让人追慕不已。

     方力钧的作品大多是油画,带有明显的男性特征——雄性勃勃,是典型的男性之作。他后来的油画有大家气概和哲人深度,表现他的精神维度和宽阔视野。很难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物来比较或形容他,其实,这样才能显示出他的大家风范。

      方力钧的艺术不是空中楼阁,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进入,他的画好懂——但是,好懂并不见得真懂,如果你不具备面对自己和关注现实的情怀,就到不了他的灵魂深处。另外,方力钧作品中的“我”不单纯指向自己,而是一个综合的“自我”,这种关怀是内省的,由此而产生持久的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这与他的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有关,也和他的处世态度有关。艺术如何关注现实境遇是一个大问题——灵魂没有切肤之痛又有何用。方力钧的艺术给我的思考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怎样关注传统和现实,就传统而言,它不是僵化的死亡。传统永远都在变化,而且常变常新。面对生活,为什么有人笔下总是一股股浓烈的陈腐,而方力钧一出手就有了“当下”的现实感,我想,这里有一个对人类心灵的洞察、怜惜和宽容,值得我们长久深思。

      方力钧的艺术创作卓尔不群,我将其称为知识分子绘画——其实,这样的定位并不准确,艺术创作就是“创作”本身,不能用知识分子和民间生搬硬套。方力钧早期的作品从容、沉静,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中期的作品明显是向着远方的努力。后来的作品发生转变,那些“光头”在画面上彻底消失,立体、混沌、模糊、精妙、荒谬、错位——那是艺术家深入“现实”的思考,这个现实指的是对时代灵魂的哲学透视,以及世界人心的原初命名。

    一个艺术家最困难的是突破自己,方力钧在不断的“延伸”和“断裂”中继续向前。

方力钧的作品像一面面孤独的镜子,世界在它们面前开始坍塌和破碎。也许,我这样说从本质上力不从心,或者我根本无法去评价——只能用心去感受。还有时,他的作品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折磨。

    古今中外,有的艺术作品让人平静,有的让人激昂,有的让人沉思。方力钧的作品显然属于后者。他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一个复杂的世界——那是艺术家的思想和态度。并且,像冬日大雪归藏了万物。当我们普遍对今日创作风气感到不满时,当我们普遍认为当今创作严肃且成果丰硕的艺术家少为又少时,方力钧展示了他的份量。

    今天,我们如果再用“前卫”、“先锋”这些词汇去形容方力钧的艺术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我们这个时代也不可能再有什么“前卫”或“先锋”式的人物出现。从方力钧的作品中,我看到他用艺术在拯救我们这个破碎的现实。

这是我对他的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附记:

     “山西没有当代艺术,也没有现代艺术,甚至还没有所谓的艺术,而只有一些喜欢‘画画’和爱‘画画’的人。他们的“画”与艺术无关。无论在体制内的画院还是美协,都是如此!那些‘画家’终日埋头笔墨而不闻天下。”这是我在任何一个地方与人聊天或接受采访时经常说的话——对任何人,我敢对我说的话负责。不管山西“美术”在今天的体制中有着怎样的业绩。我在山西生活50余年,我了解这片土地,我了解这里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山西能产生《一把酸枣》,能产生《立秋》甚至还能产生更多的文艺,但绝对产生不了当代艺术——为什么非要在山西产生当代艺术呢?我经常反问自己。

    究其原因,与山西的天然环境有关,但更与人有关。

    现当代艺术在山西,可谓一片苍茫。

 

    山西晋中学院美术学院青年教师杨杰,年届而立,戴一幅高度近视眼睛,面相斯文却憨厚。大学本科学习西画,喜爱现当代艺术,经过东碰西撞之后,对理论发生兴趣。在过去断断续续的数年中,默默完成了22万字的《方力钧的艺术与时代》。9月下旬,杨杰一个人冒着高温、从榆次专门将打印好的稿子给我送来,那一刻,我被惊呆,甚至无言以对。

    杨杰告诉我,他在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学专业研究生时,萌生一种写方力钧的念头,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一个人开始准备,从家中写字小桌到学校资料室,从书店到网络,从妻子支持到父母鼓励,他在孤独与寂寞凭着一种信念,完成长文。我知道,在今日依旧封闭落后的山西,他缺少交流和沟通环境——甚至,当他在一些人面前提及“泼皮光头”时,遭到冷眼和奇异目光。后来,杨杰决定在他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上,从长文中摘取8万字。他的举动有些冒险,但是,在毕业答辩结束时,竟然没有一个“专家”对他的论文提出任何疑问。事情有些滑稽,我们用不着去多想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在山西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我知道,那些“专家”至今依然迷恋契斯恰克夫的“三大面、五大调子,”依然迷恋“形体和结构,”依然迷恋于对一棵树的“精准描绘”……

    我想说的是,后生杨杰正是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中,以自己的意志做完了他想做的事。

    实话说,杨杰的这篇长文我没有认真拜读,但从长长的“目录”中,我看得出他写作的认真、艰难和为之付出的心血。无论这篇文章写得如何,至少在全国,还没有一个人以这样的篇幅面对一个当代艺术家。

     还有,杨杰与方力钧从未见过面。

    杨杰的信念、精神和毅力,让我感动。

    山西大雪中断了所有交通时,我在家中想起了他。

 

    11月4日,从古巴哈瓦那归来,被13小时的时差弄得每日晕头转向,常常凌晨3时醒来再也无法入睡。前几天北方普降大雪,山西倒是显示出“特殊”才华,大雪压断了难以数计的树木,厚雪让人无法出行。每日在家中胡思乱想——尽管加勒比的万种风情不断在脑子里涌现,还是忘不掉杨杰的那篇长文。于是,写下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短文,有对方力钧的敬意,还有对杨杰的敬意!

 

                                                                      2009年11月12日凌晨 匆匆写在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