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权统治下的中国史学体系
徐 琛
历来男性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强权者的角色,比如皇帝, 领袖以及领导者的角色。他们以自己的权利,欲望和男性不断膨胀的心理需要以及荷尔蒙的肆意充塞,带来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曾经发生的战争,纷乱和血腥,也以自己的男性权利欲驾驭和控制着属于他们的权利范围内女性的生杀大权。
他们在疆场上驰骋风云,也以一身铁血男儿的热情冲杀战场,但是在宫廷讳闻的流传和民间传说中又成为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残忍地对待存在权利纷争的征战中的残酷对手,他们成为家族权利纠葛中的野蛮人,甚至成为一种满脸慈祥和谐而背后暗藏杀机的一场征战中的幕后操纵者。
历史将那些曾经的残酷一幕幕地揭露出来,也将那些曾经的血腥与不可解释的内幕展现在众人面前。当一个年轻人对历史,对过往,对所有曾经的内幕有了一定真正意义上的解读后,才能够真正理解和解释那些宫廷正史和民间野史记载中的一切,对那些曾经真真假假间发生的一切有所体悟,有所理解,也才能对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但也同时充满残酷阴暗的历史,有了属于自己的真正解读。
如果翻开历史,大多数人看到的是一部部由帝王下旨命令修缮的史书,是一部部颂扬帝王杰出和丰功伟业的大事记,民间则流传着那些由帝王绯闻和宫女落寞,皇帝出巡微服私访产生的浪漫故事,而真正的历史则是由民间野史和皇家修史共同组成的真实历史。
如果忽略掉其中任何一部分,那么历史是缺失的,也是破碎和不完整的。那些散落在历史记忆和人们脑海深处的,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丰满人物,不同于皇室修史中的正襟危坐,严肃端庄,冷漠以拒人千里之外。
历史在不断演绎中,在不断的修缮中,添加着什么,也在摒弃着什么,在选择着什么,也在遗漏着什么,历史在延续着,也在丢失着,或者还在需要修正---
如果我们去看《四库全书》,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那些是教读书人如何去选择性地阅读经,史,子,集的方法,是教会青年才俊去应试科考的捷径坦途,也是现代青年进入大学的敲门砖,但是它缺失的是那些记录作者真实思想和感受的闪耀光芒的文献材料,不是记录作者真实情感和真实历史观点的堆砌。如果,我们只是阅读这些,那我们就真的是“书呆子”。如果我们仅仅看电视剧,借以了解纪晓岚的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又缺失了对他真正才华的解读和诠释。<阅微草堂笔记>则是一部真正可以了解纪晓岚对上起官亲师友,下至皂隶士兵,凡地方风情,宦海变幻,典章名物,医卜星相,逸闻趣事,狐精鬼怪无所不包的笔记体小说。此书才真正具有研究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内容。
如果将这样的笔记体纳入研究的范围,则会将文学的意义突现出来。因为神奇鬼怪,典章名物等有文人的风雅意趣和幽默诙谐,有对世事的讽喻,也有对人间浪漫的歌咏,但是文学非政治,文学非宗教,文学非天理,故此,文学只能在某种特定意义上获得尊重和认同,而不是一般可能范围内的流传和传诵。
于是,文学版本的历史和国家政治意义上的历史读物就成为截然不同的两种文体,并且从基本出发点上产生截然不同的最后历史观。看笔记体小说易于传诵记忆,易于在口头传播流传,但是国家政治题材的历史则充溢着统治者对历史的表明赞扬,对国家一统之下的认可和褒奖,于是国家题材的内容成为恢弘大气的巨大篇幅,而笔记体小说也许符合事实如此,却成为流传民间坊里的野史外史类了。
如果说皇帝加冕,帝王上台后,最重大的一件事情便是为身后的后人留下些什么的话,那么修建宫殿得以夯实帝王基业,修建陵墓得以死后安生,修立史志得以告诫世人,修立家谱得以铭记先人,那么,修撰史书无疑地具有比较家谱,宫殿,陵墓更大的意义。
因为那些印制在纸张上的油墨文字,那些抽象而具体的历史将依靠许多读书人的口耳相传,口口相颂,而得以弘扬歌颂,得以代代相传,得以经历千百年风雨烟尘获得永久的铭记和赞颂。
历史,就是这样既抽象又具体地在文字与传说中,在民间小说和皇家修饰的历史中得以被记忆和肯定,被赞扬或者诋毁,被高高地举上头顶供奉,或者被踩在脚下狠狠地践踏。
千年历史中,那些被膜拜的帝王将相,那些英雄美女,那些故事传说是被修正过或者被添油加醋后被篡改的,那些历史演绎和历史故事被当作或真或假的真实被后人拿来传说,被拿来当作一种饭后餐余的佐料来辅助,那么曾经恢弘的历史,曾经的传说,曾经的那些过往,是否已经成为一种能被随意添加和篡改的材料了?
男性权利下的历史真的是抹杀了许多被淹没的历史了吗?是的,看武则天传奇般的身世,看她明眸善齿地获得皇帝的恩宠,看她娇弱得被打入冷宫,而后获得对政治的另一种认同,从而萌发出一种对皇权的驾驭意志和掌控能力,从而获得对政治的新理解和新解读。
她从百媚娇柔中获得皇帝倾慕和钦点,在辅佐身体羸弱的皇帝事务中获得一种对权利的认同,从而成长为有计谋/会理政的才人,从而能够在繁杂的朝政中获得一种全然不一样的对政治的操控,最后权重一时,成为一种获得超越权利和地位的女皇帝,将龙凤的位置掉换,从而将千年帝王权利下的附属地位倾覆,并将男女的权利位置重新置换,从而获得超越权利和地位的女权的重要代表。
她不是一个特例,也不是历史的孤例。清朝后期的慈禧太后,似乎在相似的背景下,在相似的人生经历中获得一种政治权利,并化身为超越权利的幕后操控者,从而成为获得驾驭权利的重要人物。
那些故事真实的发生过,也真实地存在过,然而,千年历史将一位位曾经显赫的男性历史人物标榜为英雄,标榜为神圣,标榜为不可一世的典范,那些曾经修正过历史的女性皇帝则被大量的史实淹没掉,覆盖掉,埋葬掉了----那些随着历史沉渣泛起的故事里翻云覆雨的真实,那些险恶阴谋,那些幕后的宫闱丑闻真实地发生,残酷地上演,戏剧性地扭转了历史的真实面目。
历史与故事传说将一个个曾经的发生过的真实流传了下来,也扭转着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对历史的态度。
也许真实,就是惨不忍睹的血腥;但是那些正史或者野史已经将那些血腥淹没掉,将曾经的残酷抹去了,将也许真实的令人掉泪的惨剧掩盖了,将宫廷政变/将宫廷秘闻掩饰掉,显现得那么美好绚烂;宫廷的那些黑幕曝光后,则让人惊讶不已;那些曾经的真实,暴露的那么血腥,那么残酷,那些历史,是真的到了需要我们认真的加以解读的时候了!!!
三,传统史学忽略女性的价值观和对历史的判断
从蔡文姬,班昭等历史记载的女文学家,女史官的文学才华横溢,到婚变改嫁易主的真实生活曝光,文学意义上的光华四射和生活中变换的感情生活将真实的历史文学才女展现出来,也将历史歌咏的女性杰出人才背后的情感变迁告诉了我们。
什么是女性历史学者的贡献,可能不仅是她们的才华横溢,似乎还应该包括她们跌宕波折的感情历史。对于有才华的人而言,寄情山水似乎是男性的权利,而爱慕才华,倾慕才情似乎是女才子们的权利。
她们因为有更多的情感,丰沛的学识,加上有比普通人更多的接近优秀分子的机会,从而拥有更多交流和沟通的权利。因而,她们获取更多倾慕交流的平台,倾心爱慕的专利和大胆冲破世俗偏见的胆量与勇气。
历史在记录她们才华的同时,似乎将她们的儿女私情淹没在大量的历史文献背后,也将那些曾经流传千古的历史典故隐藏在了历史需要的大义凛然和明烛标榜后了,而那些曾经的传说证实了曾经的真实。
比如李清照与她夫婿的恩爱生活,由于政治变故而改变的了生活,她的诗词中透出的冷峻英气,她的文字中传递出那些哀伤痛苦,那些文字里的凄凉寒意,都是她变故的生活带来的色彩,不是她人为添加的。似乎迷离,似乎凄惨,似乎哀婉,但那是作为一个世家女子拥有历史感,拥有家学渊源,拥有沧桑身世后而拥有的超越常人更大的痛楚凄凉感。
不但如此,不但这样,似乎代代流芳千古的才女都有一世不可报国的哀怨情愁,似乎是家族命运使然,似乎是个人情感波折,似乎是命相操控,似乎是个人跌宕起伏的身世,使得她们更加多愁善感地体味人生的悲凉,体味世事的变迁沧桑,体味到人间的冷暖变幻,体味到国破家亡的悲苦。
什么是超越人类命运和缺失情感的那些大苦大悲,大劫大难,也许宗教得以解脱遭受着命运变故的人们的心灵,也许是那些诗词歌赋可以记录下一世情愁,但是要浇灭掉那些埋藏在女文学家,女词人,女才子内心中的敏感多愁,百感情愁,则是不那么容易和不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生活将那些悲苦,将那些变故,将那些曾经的温馨记录在了女才子们的内心,也将那些曾经的温暖可心,曾经的相依相伴,曾经的余音绕梁,曾经的相知相牵,都埋葬在遥远的记忆中了。
那些美好和光华,那些美丽和动人,那些恍如隔世的一切浮现在眼前,似乎是那么地近,却已经成为海市蜃楼。似乎是那么地远,而已经擦身而过了。一切源于命运给予的天分,一切源于已经消失的缘分,一起归于多愁善感的内心,一切源于已经消散的烟云。
历史是记录过往的,是一些文字组成的篇幅;是承载着情感的,也是记录着沧桑变迁的;那些文字已经是飘逝的过去的记忆,也是记录下人间情感的佐证。历史不是简单的政治阴谋,也不是简单的权术变换,而是丰富的跌宕的人生万象。
四,女性意识的崛起与史学观的健全
女性是自然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男女世界结构的合理存在部分。什么是女性意识的崛起,可能随着女史官的参与朝政,参与修编史书,参与历史的进程和创造,女性的地位和女性的历史价值被得以匡现。
比如唐朝宫廷里的上官婉儿,她是有家学的女史官,不同于武则天的霸悍强势,不同于太平公主的依附顺从,而是独立的,自我的,有着个人地位和宫廷位置的女史官。
作为女知识分子,她有着自我的独立,她有着自我的价值呈现;作为女官员,她有独立的判断和自我主张;作为官阶和品位不低的女读书人,她对政治有独立的见解。她可以不依附任何人,不旁谏诽谤,不阿谀奉承,不添油加醋,不作伪证假证,而明白地妥善地解决连武则天和她的儿女都不能解决的朝政大问题。那是,因为她的显赫身世,她的学识才华,她在宫廷朝政中的位置,决定了她的言谈举止和言论的决定性作用。像她一样的李清照,可以是作诗词歌赋的女词人,也可以是平凡如草芥的平民百姓,但是她的天赋和才学决定了她将不朽,将灿烂昭然。因为她的品格,她的才情,她的旷世才华,她的气节和风骨,决定了她永远地活下去,活在人们的心里。
还有像王羲之的夫人管夫人,虽然才貌不够与王羲之匹配,但是,在那个时代少见的机智通达,少见的书法才华,少见的识体面,顾大局,都使她光彩照人。
如果将许多被湮没的女才子,女史家,女官,加以书写,加以歌咏,加以记载,历史会变得丰富多彩,灿烂夺目。如果不那么只是一味地吹捧一些沽名钓誉的江湖骗子,不那么一味追捧已经糜烂不堪的所谓才子佳人,而是有选择地录选真正有才学,有品格,有本领的真才实学的女才子,女佳人,女学者,女史官,则历史会书写得不那么污浊,不那么矫情,不那么猥亵肮脏,不那么龌龊不齿。
历史本应是真实的,不缺失的;历史是应该顺应自然的,而不是矫枉过正的;历史是属于人民的,属于大众的,不是少数知识精英的特权,也不是顺从帝王旨意的特殊文献,而是记录全面的,历史的,真实的,自然的,已经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巨大篇章。
她不应只是男性的历史,也应是女性的历史,是属于两性不可缺失的真实历史。历史,从来不属于某个人,某个阶层,而是属于民众的----
纵看《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那些由经史子集建构的传统史学体系记载和传承着自孔子以来的儒家史学体系的范式,也记录和承载着自三皇五帝以来的正统史学脉络,在不偏离正统历史的前提下,修史者与他编纂的史书获得了皇帝的赞誉和后世对他的膜拜,但是缺失的是真实的鲜活,缺失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那些枯燥的史料中看不到作者的鲜明观点,看不见讽喻古今的机智大胆,看不见鞭鄙时事的辛辣,看不见那些参杂在读书修撰历史故事中的作者自我,宏大叙事和庞大历史结构可以供驾驭的是那些琐屑的历史材料,那些被人遗忘的真实,被忽略的情感,被淡忘的历史变故,但是,作者的历史观点,作者的宏观架构,作者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则是至为关键的。正是那些,使得人们记住了鲜活的如刘墉一样诙谐幽默机智动人的人物,记住了像和坤一样的投机用心,善于观察揣摩帝王心理,迎合投机的王爷,也记住了纪晓岚一样风趣机智,善于用文人的智慧来点拨世人的一种旧知识分子的风骨情怀。
也许中国历史不乏这样的才子,像唐伯虎,苏东坡,陶渊明等等,但是,中国产生不了悲剧,只有幽默和诙谐,风趣和机智显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小我情节和自我认识,不可能再产生如屈原一样的时代风华,绝代才情,旷世奇迹。
也许是江南才子们不苟声色的动人才情,也许是不能激情于世界的豪迈,一概被收敛于小桥流水的缓慢流淌中,也许是那些曾经的征战疆场使得人们忽略了曾经的骁勇,使得人们在长期的和平宁静中只陷于宫廷乱伦,宫廷征战,宫廷内耗,而毫无战争中需要的骁勇骠悍,因而,缺失掉应有的大漠孤烟,冷漠铁血,落日余辉中的豪迈壮志。
也许是女性意识在文人传统中的色彩使得人们削弱了斗志,削弱了应有的豪迈,削弱了应有的豪情,也许是过于绵软的江南语言淹没了曾经的骁勇征战情节,也许还是江南的美色迷恋了那些文人墨客的风骨,使得征战疆场和厮杀沙场成为一个时代的旷世绝缘。
是女性意志的存在改变了中国人?还是中国汉民族与生俱来的平和恬淡削弱了整个民族的斗志?或者还是“五胡乱华”后,大一统的强有力中央集权改变了那些不安定因素,或者是外来的奔涌血液被中华民族的恬淡自适完全改变?那些曾经的大国意识,那些曾经的铁血江南,那些曾经的骁勇征战,真的只能留存在人们记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