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参考文献提要
彭德 西安美院艺术研究所
2010年5月25日
据课件讲解整理
中国美术史学是所有学问中最难的一门学问。凡是深入其中的人,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它至少不能脱离中国考古、文物、文字、方术、神话、宗教、政治、民俗文献。上列九项都是博大而复杂的学问,各项之间彼此关联,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因而,一名合格的中国美术史博士,知识面必须比同代人更为广阔。无论你是关注它们的正面价值还是抨击它的负面作用,都绕不开它们。西安美院博士生一向侧重研究古代,我推荐的有关读物,是研究陕西及周边地区古代美术的博士生应当涉猎的基本文献。
没有文献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研究者无异于瞎子和跛子。进入中国文献的捷径是阅读《中国丛书综录》。这部工具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6年正式出版。直到20世纪末,很多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专家,手边没有这部书,甚至不知道这部书。不必到各大美院去调查史论系退休教师的藏书,只看他们著作引证的文献即可得出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即便有了这套书,也很难买到或借到丛书收录的文献。文革前后,很多都是禁书,图书馆一律封存。
《中国丛书综录》同《四库全书》一样,按照经、史、子、集分类,有总目、子目、索引三本,采用四角号码查阅法查书。如果你知道书名或作者名,就先查索引,再查子目。子目告诉你查的书在哪些丛书中。最后查总目,它告诉你这些丛书的编辑朝代、编辑者、丛书中有哪些专著以及被国内哪些图书馆收藏。
一,文字学文献
文字学又名字学、小学,包括字词的义训、音训和形训,旁及金石学和书法。对照西方考古学、美术学,中国美术学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文字学。甲骨文、籀文、科斗文、小篆属于象形文字,很大成份是图画文字。它支持书画同源的说法,它和西方语系是表音文字不同。到了汉代,中国文字书写为之一变,变成了隶体字。隶体字不是图画文字,其中将近八成的字是形声字,表音的成份大增。这种变化叫做“隶变”。隶变使得书画这对双胞胎从此分道扬镳。不过要考查远古美术,研究中国美术的源头,必须了解中国文字学。
中国最早的词典是周代《尔雅》,它是儒家《十三经》的中一经。同美术关系比较直接的章节有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历代为它作注的人很多,晋代郭璞和宋代邢昺的注释最为权威。同类的和近似的书籍,有西汉史游《急就篇》、扬雄《方言》、东汉刘熙《释名》。《释名》与《尔雅》的体例相同,解释的范围包括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饮食、采帛、首饰、宫室、用器、乐器、兵、车、船、丧制等等。由于刘熙著书时值战乱,又远离京城,因而他的解释往往流于随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必读文献,目前通行清代段玉裁的注释本。《说文解字》的问题在于许慎在世时,隶变已经延续的三百年,他又没有见到商周甲骨文,有些解释失之于牵强。此后,三国张揖《广雅》、南朝梁国顾野王《玉篇》也很有名。现当代文字学文献,博士生应当备有或过目的书籍大略如下:
《金文编》,容庚编,中华书局,1985。本书收集的全是字。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中华书局,1982。
《甲骨文辞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古文字类编》,高明编,中华书局,1980。
《古文字诂林》,李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80。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中华字海》,冷玉龙等主编,中华书局,1994年。
其中,《古文字类编》不被考古界推崇,但它的编排直观,特别适合美术界阅读。《中华字海》尽管收字85000个,但古籍中很多异体字、错别字和死字在这本书中查不到。《汉语大词典》收词35万个,但数目远远不敌韩国人编辑的《汉语大词典》。中国这么大,学者这么多,每年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却不敌韩国,我都不知道应当去抨击谁。
二,方术文献
方术是中国文化之根。新文化运动前后,它被中国学术界连根拔掉,以康有为、梁启超等反封志士最为决绝,以致国学家章太炎向鲁迅、黄侃等人讲述国学,绝口不提方术。不过你们要是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就不能不懂方术,否则你面对一幅古画,只能感受它的章法与技法,只能声称它描绘的对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等等。这种20世纪流行的陈词滥调,美院本科生都能脱口表达。
方术的核心著作是《周易》,仅《中国丛书综录》就罗列有七百多卷议论它的书籍。《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托名黄帝。黄帝时期,中国还没有书呢。此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后一部据考在汉代以后。它的基本框架是阴阳五行,它左右中国医学两千多年。古代名医如扁鹊、华佗的医术,应当受制于另一体系,可惜受五行学的排斥,后世不传。司马迁《史记》中的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基本框架也都是阴阳五行。《汉书》中的律历志、礼乐志、郊祀志、天文志、五行志,《后汉书》中的方术列传、礼仪、祭祀志、五行志,《宋书》中的符瑞志、五行志,也一脉相承。南朝学者沈约撰写的《宋书》,有关知识详细而完备。传世的五行学名著,是隋代萧吉的《五行大义》,分门别类,一目了然。上海书店出版社有售。
《四库全书》术数类书籍,共计五十部(含附录四篇)。“五十”是大衍之数,五行学的基数,出自《周易·系辞》。系辞据称是孔子写的解说词。这批书罗列如下:《太玄经》、《太玄本旨》、《元苞经传》、《元苞数总义》、《潜虚》、《潜虚发微论》、《皇极经世书》、《皇极经世索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易通变》、《观物篇解》、《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皇极经世书解》、《易学》、《洪范皇极内篇》、《天原发微》、《大衍索隐》、《易象图说》、《三易洞玑》、署名黄帝《宅经》、郭璞《葬书》、杨筠松《撼龙经》、杨筠松《疑龙经》、杨筠松《葬法倒杖》、曾文迪《青囊经》、杨筠松《青囊奥语》、《天玉经》、《灵城精义》、《催官篇》、《发微论》、《灵棋经》、《焦氏易林》、《六壬大全》、《卜法详考》、《灵台秘苑》、《唐开元占经》、《李虚中命书》、《玉照定真经》、《星命朔源》、《珞碌子赋注》、《珞碌子三命消息赋注》、《三命指迷赋》、《星命总括》、《演禽通纂》、《星命大成》、《三命通书》、任逍遥传本《月波洞中记》、宋齐邱《玉管照神局》、王朴《太清神鉴》、张行简《人伦大统赋》、《太乙金镜式经》、《遁甲演义》、《禽星易见》、《御定星历考原》、《钦定协纪辩方书》。
其中,点蓝的书籍,中间六部是风水学著作,同建筑营造和山水画有关。后面三部是人相学著作,同人物画与雕塑人像有关。《月波洞中记》是唐代道士任逍遥的传本,该书附会在老子名下,声称发现于秦岭太白山月波洞。《人伦大统赋》是房中术著作,同仕女画有关。
《四库全书》不一定可靠。一是因为它是手抄本,有抄写错误。二是因避嫌避讳造成的删改。比如康熙庙号名叫玄烨,为了回避,东汉学者郑玄的名字被改成了郑元,天地玄黄被改成了天地元黄。三是乾隆皇帝干预的结果。乾隆皇帝博览群书,自认为比学者们高明,经常对抄本指手划脚。纪晓岚也很滑头,故意让下属抄错以便满足皇帝的虚荣心,不料皇帝没空审阅就认可了。钦定的结果,改不回来了。尽管如此,《四库全书》是从古到清最大一部丛书,可以通过它再查找善本书核实。《四库全书》原有七套,以紫禁城文渊阁本最好,现藏台北。武汉大学出版的《四库全书》光盘版是它的影印版,阅读如读原书。上海出版有可下载的光盘版,方便学者引用,但错误很多,必须找善本书核对。什么是善本书?善本书通常是指宋版和元版书以及精印的明版书和清版书。另外经过严格校订的书,比如中华书局重排的二十五史,校正了百衲本二十五史,也被视为善本书。
《方术大辞典》,陈永正主编,有光盘版。此书由于是草创,内容粗浅,但收录的词条不少。
三,神话文献
中国神话散见于史书和子书。子书中的神话文献,比较集中的是《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它收录了《山海经》、《山海经广注》、《穆天子传》、《神异经》、《海内十洲记》、《汉武故事》、《汉武学内传》、《洞冥记》、《拾遗记》、《搜神记》、《搜神后记》、《异苑》、
《续齐谐记》、《还冤志》、《集异记》、《博异记》、《杜阳杂编》、《前定录》、《桂苑丛谈》、《剧谈录》、《宣室志》、《唐阙史》、《甘泽谣》、《开天传信记》、《稽神录》、《江淮异人录》、《茅亭客话》。《茅亭客话》的作者黄休复著有《益州名画录》。
北宋李昉主持编完《太平御览》,随之编辑《太平广记》,记录神、鬼、妖、精,共计81卷。此外,南宋《夷坚志》、元《幽怪录》、明《宝椟记》、清《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也很有名。《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纪昀,即纪晓岚。此书是他被贬新疆时的著作,也是他平生唯一的著作。书中多记鬼怪故事,同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有所不同。
现代人的著作,袁珂编辑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可作工具书,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民国学者丁山《中国古代宗教神话考》值得一看。有一年,《文艺研究》姚振仁先生到我家约稿,看见书架上摆着这部书,兴奋不已,说大学期间就渴望买到此书,表示要拿走。丁山是一位杰出学者,一直到20世纪末,很少有人整体地超出此书的水平。
四,宗教文献
早期道教著作,有东汉《周易参同契》、《太平经》,东晋葛洪《抱朴子》。唐宋两朝都以道教为国教,汉代以前的道家著作也被纳入道教文献。比如唐朝将《老子》改名为《道德经》,《庄子》改为《南华经》。宋朝著名的道教文献是《云笈七籤》。收录最全的是文物出版社等三家联合出版的《道藏》,号称“三家本”。这部丛书共计36册,16开本,收录历代道教著作一千四百余种。其中大部分著作的基本框架是阴阳五行。
佛教文献比道教文献多。日本大正年间编辑的《大正藏》,比《道藏》多二千余种,共计一百册,是中国佛教美术研究者的参考书。过了75年,即2009年,中国出版中国佛典宝库。汉传佛教的代表作是禅宗书籍《六祖坛经》,由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口述而成。禅宗对中国文艺的影响,尤其是文人诗文、文人画的影响十分深远。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诗话最杰出的著作,前半部都是以禅喻诗。
禅宗五祖弘忍年迈时,决定将衣钵传人,让众弟子各写一偈,表明对佛教的理解。大弟子神秀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伙夫慧能是个文盲,也请人写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发现他的悟性好,将衣钵传给了他。后来,佛教禅宗和尚呵佛骂祖、焚经毁像,都同六祖有关。美国学者编《世界哲学宝库》,特别推崇这位解构传统的人物,让他成为汉代以后中国哲学界的唯一代表。《太平广记》记宗教报应故事共计32卷,基本思想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六,政治文献
表达政治理想的著作,有春秋《老子》和孔子《论语》,战国孟轲《孟子》和韩非《韩非子》。韩非是法家,注重法、术、势,讲究统治的效率而缺乏人情味。秦始皇看了韩非子的书,佩服得五体投地,声称自己如果能同此人交游,死而无憾。《尚书》大都是夏商周三代的中央文件,内容同史实并不对应。如同当代中央文件倡导社会和谐,正是因为社会很不和谐。
表达政治操作的著作,有秦代吕不韦挂名的《吕氏春秋》、西汉刘安挂名的《淮南子》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董仲舒。董仲舒在很大程度上是个道人,书中道家的巫术成份很浓。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后来被秦始皇杀害。汉武帝杀刘安,性质类似。他们都不想有太上皇似的人物在他们之上。
七,民俗文献
民俗是学术研究的陷阱,因为它将各朝各代的文化压扁,让人很难找到出处和背景。不过由于中国文化讲究传承,如果细心考查,各种民俗也能在古代文献中找到线索。
周代的《仪礼》,记载了当时的各种社会活动规则,包括士大夫的婚礼、丧礼、见面礼、朝拜礼、祭礼以及饮食礼节等。《周礼》和晚出的《礼记》,也有相应的记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等篇章,记录了汉代祭祀等礼仪活动。《汉书·礼乐志/郊祀志》、《后汉书·方术列传/礼仪志/祭祀志/舆服志》、《新唐书·礼乐志/仪卫志/车服志》等,都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中国文化主流是自上而下地形成的,这些礼仪资料于是成为民俗的佐证。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梦粱录》等,分别记录当时一年四季各种节日的有关情形。清代王初桐《奁史》是中国古代妇女史汇编,涉及妇女在各种礼仪中的表现。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研究本土民间艺术的必备参考书。研究陕西民间艺术,比如面具、皮影、剪纸、布贴、绣品、装饰画等,应当查阅清代刘于义编辑的《陕西通志》,《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收录。民国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收集历代史志与笔记,罗列各地风俗,在学术界很有影响。该书由上海书店出版,1985年影印。
八,地理文献
最早的地理文献是《尚书·禹贡》,历代作注的人很多,清代胡渭《禹贡锥指》最为完备。《三辅黄图》记录西汉都城长安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宫殿、园林、陵墓等,属于文化地理。今人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考证详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侧重自然地理,兼及人文,清代郭守敬《水经注疏》,考证的篇幅远远超过原书。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录秦岭以南的南中国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汉中盆地的地理沿革和人事。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都是重要的地理著作。宋代宋敏求《长安志》,程大昌《雍录》,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都是有关长安地区的地理书籍。
清代顾炎武是明朝遗民,他周游全国,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历代宅京记》,记录各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为反清复明作准备。顾炎武游历陕西时,曾拜会本地名士王弘撰。王弘撰的《山志》值得一读。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考证唐朝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城市小区。今人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比较详备。
二十五史大都有《地理志》。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主要依据就是历代地理志。这部书共计八大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它能直观地让你看到历代中国版图的扩展、收缩与摆动。台湾学者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考查了中国文化中心不但南移的过程,即从长安到洛阳到开封到杭州南京的过程,作者绘制了很多直观的人文地图。此书由三联书店在1983年出版。民国臧劢和等编缉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重印,收录的地名比《辞海》地理分册多。
九,文献真伪
前面说过,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必须涉及中国古代文献,然而直到上世纪末,有些学者仍旧无视甚至蔑视历史文献,让人不可思议。投身中国美术史学界,就不能不对古代文献表示尊重,如同尊重父母和祖宗一样。对自己不了解的对象,至少应当沉默,除非你不做这个事。有些学者蔑视的理由是文献不可靠,这在疑古学派表现得特别突出。疑古是正常的和必要的学术态度,不过如果过于偏激,进而形成一边倒的学派,就比较危险。
康有为要同封建文化划清界线,出版《新学伪经考》,将先秦和汉代的一些经典文献判定为伪书。康有为和梁启超是革命志士,势力很盛,一言九鼎。这种学术之外的势头,对他们的学术起到了有害的放大作用。后人评价“康梁学问盛极而衰”,是有道理的。后来胡适倡导重写古史,顾颉刚毕生致力于质疑和推倒古史,同康梁的思想有关。
疑古派对中国古史的贡献,首先是划清了神话与历史的界线。顾颉刚等人主编《古史辨》,先后出版过七册。他的基本观点认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远古文献都很简约,后人不断添油加醋地解释,使得古史的时期变长,人物的形象变大。这种现象,在古代文献中清晰可辨。不过疑古派所处的时代,中国田野考古还没有充分展开。他们的论述,都是从文献到文献,常常是用甲文献去质疑乙文献真实性,这就陷入了自相矛盾地窘境,你怎么能断定甲文献是真实的?另一些文章在质疑和否定古史时失之于牵强附会和感情用事,比如胡适写文章否定屈原的存在,就很武断。随着田野考古的展开,很多被疑古派判定为伪书的古籍,陆续在考古发掘中重见天日。
2007年,李学勤出版《走出疑古时代》。这是一部需要功力和勇气的著作,因为它将一些疑古派学者的毕生努力化为乌有,自然会触犯当事人的利益。在二十年前,国外汉学界有一个说法,说中国只有一个半学者,一个是通国学和西学的李泽厚,半个是通国学的李学勤。李学勤的书一出,相当于宣告了疑古派偏激立论的解体。
中国古代伪造文献的风气很盛,历代都有,以北宋发明活字印刷后最为猖獗。由于活字印刷的发明,出版书籍成为很方便的事,书籍的普及使得读书人大增。宋代以前,读书的社会功能比较单纯,目的是做官。到了宋代,读书人过剩,做不成官的书生无所事事,有些人便著书立说。古代书商出书同现在一样,眼睛盯着名家。无名书生的书为了出版,不得不找一个历史名人作幌子,从而变成一部伪书。一些著名的绘画文献,比如署名梁元帝《山水松石格》、释彦悰《后画录》、李嗣真《续画品录》、王维《画学秘诀》、荆浩《画山水赋》、李成《山水诀》、赵佶《宣和论画杂评》、释仲仁《华光梅谱》、李澄叟《画山水诀》、释莲儒《湖州竹派》,统统都是伪书。
疑古和非古者只是看到了事情的一面,却忽视了另一面,即历代都有揭露伪书的学者。二十五史艺文志记录本朝以前的名著,可作辩伪的参考。不过艺文志记录的书籍不全,不能说没被记录的就是伪书。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南宋郑樵《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都是鉴定伪书的参考文献。《通志》与《文献通考》,同唐代杜佑《通典》并称为“三通”。古人做学问,认为“士不读三通则不通”,指的就是这三部书。此外,明代胡应麟《四部正伪》,清代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民国程大璋《古今伪书考书后》,张心澂《伪书通考》,都是揭露伪书的著作。纪晓岚主持编辑《四库全书》,在每部书的开篇都有提要,对书籍的真伪与流传多有介绍,是判断真伪优劣的重要文献。
即便是伪书,也不能简单地加以排斥。有些伪书,单看内容,本身就是佳作甚至杰作,从作伪的那一天开始到广泛传播,都值得关注。有些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伪书,更不能否定。比如《古文尚书》就是一个显例。汉代前期通行的《尚书》,用隶体字抄写,号称《今文尚书》。后来,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在孔子故居的夹墙中发现了一部用篆字抄写的《尚书》,号称《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多出的十六篇,有人认为是孔安国伪造的书,历代都有人质疑和否定。不过《古文尚书》多出的篇章一直被视为经典,既成事实地影响中国文化二千多年。即便它是伪书,也有价值。新近出土的文献,发现了《古文尚书》多出篇章的一些片断。有朝一日如果出土一部完整的先秦《古文尚书》,这场持续二千年的学术公案就会自行终止。
十,文物类
书籍类: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同上。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
画册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出版社,2004。
《世界遗产·中国》,中国文物报社,2004。本书图片印刷精美。
《清史图典》1-12,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精品集》,紫禁城出版社,2002。
《故宫雕刻珍萃》,紫禁城出版社,2002。
《故宫藏明清流派印选》,紫禁城出版社,2002。
《中国民间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长江流域古代美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清代宫廷绘画》,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2001。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中国寺观壁画典藏》,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设计系和装饰系博士生应购买或浏览。
《故宫青铜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此书图片质量较差。
《中国唐墓壁画集》,张鸿修摹绘,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
《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最值得关注的民间美术画册。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文物出版社,台北光复书店,1994。印刷精美。
《中国博物馆丛书》,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合编,1983-1994。本丛书印刷一流。
《三才图会》,一百零六卷,明代王圻等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影印。三才即天才地才和人才,包括天文图、地理图和人事图大约五千幅,是收图最多的古代图典。研究古代文化的学者应当人手一套。
《中国美术全集》60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1989版。新版图像模糊,色彩失真。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
杂志与丛刊:
《文物》月刊,文物出版社,刊号: CN 11-1532/K。
《考古》月刊,中国社学院考古研究所, CN 11-1208/K。
《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 CN 11-1202/G2。
《紫禁城》双月刊,北京, CN 11-1203/G2。
《中国文物报》周报,中国文物报社,刊号:CN 11-0170。
《文物天地》月刊,中国文物报社, CN 11-3619/K。
《中国历史文物》双月刊,历史博物馆,CN 11-4701/K。
《中国文化遗产》,中国文物报社, CN 11-5191/G2。
《荣宝斋》双月刊,人民美术出版社, CN 11-3140/G2。
《东南文化》月刊,南京博物院, CN 32-1096/K。
《中原文物》季刊,河南博物馆, CN 41-1012/K。
《华夏考古》季刊,河南省文物考古所, CN 41-1014/K。
《江汉考古》季刊,湖北省考古研究所, CN 42-1077/。
《考古与文物》双月刊,陕西考古研究所, CN 61-1010/K。
《四川文物》季刊,成都, CN 51-1040/K。
《北方文物》季刊,黑龙江省文物局, CN 23-1020/K。
《敦煌研究》季刊,甘肃敦煌研究院,刊号: CN 62-1007/K。
《故宫文物》月刊,台北故宫博物院,邮政划拨号1-4728100。
十一,工具书
辞典、类书: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中国美术辞典》,沈柔坚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中国工艺美术辞典》,吴山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臧劢和等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吕宗力主编,北京出版社,1994。
《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索引书:
《周易引得》、《尚书引得》、《毛诗引得》、《周礼引得》、《仪礼引得》、《礼记引得》、《春秋经传引得》、《尔雅引得》、《论语引得》、《孟子引得》、《老子引得》、《庄子引得》、《墨子引得》、《荀子引得》、《史记引得》、《汉书引得》、《后汉书引得》、《三国志引得》、《文选引得》、《水经注引得》以及艺文志二十种、食货志十五种引得,哈佛燕京学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2。引得即英语索引的音译。
《吕氏春秋通检》、《淮南子通检》、《春秋繁露通检》、《新序通检》、《论衡通检》、《风俗通义通检》、《潜夫论通检》、《申鉴通检》,中法汉学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6。
上列书籍,可以通过“淘宝网”查找与邮购。
十二,文献注释规范
研究生和博士生毕业论文评委,最留意的是论文题目、内容提要、目录、注释与参考资料。文献注释大体分古籍、今人著作、论文和考古报告,比较规范的表述如下: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八《则天初革命》,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127。
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丰安坊/宣义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102 /188。
秦始皇陵考古队:《秦始皇陵园K0006陪葬坑第一次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3期,页4-34 。
附录:
这是我十多年来使用W0rd文档中文“繁简体转换键”发现的问题:
W0rd文档“繁简体转换”出错问题一览表
正文中不能簡化的繁體字 | 点击“转换键”变成别字 |
五綵的“綵” (五綵多指五色绸缎) | 五彩 彩帛 剪彩 (五彩多指五色羽毛) |
宮商角徵羽的“徵”(读止) | 宫、商、角、征、羽 |
閒(间)色的“閒”(本字) | 闲色 |
“亞”字型墓圹的“亞” | 亚字型 |
乾坤的“乾”(無簡體) | 《易纬·干凿度》 干陵 (乾陵) |
沈-著 | 沉-着 |
姓氏範(範依、範昱) | 范依 范昱 |
權杖 | 令牌 |
注文不能用繁体的字 | 转换繁体后变成别字 |
人云亦云的“云”(无繁体) | 孔子雲 朱熹雲 |
皇后的“后”(无繁体) | 呂後 武後 皇天後土 |
北斗的“斗”(无繁体) | 鬥柄 鬥威儀 鬥轉星移 |
下里巴人的里(无繁体) | 裏巷 幾裏路程 |
太平御览的御(无繁体) | 禦座 太平禦覽 禦用文人 |
子丑寅卯的丑(无繁体) | 醜牛 醜時 建醜 |
占卜的卜(无繁体) | 蔔卦 蔔辭 蔔人 |
个旧的个(无繁体) | 明堂左個 明堂右個 |
陆游的游(无繁体) | 史遊 陸遊 |
姓氏姜(无繁体) | 薑太公 薑維 |
姓氏余(无繁体) | 餘靖 由餘 |
姓氏于(无繁体) | 於謙 |
姓尸、祭祖之尸、道教三尸 | 屍子 祭祖屍 道教三屍 |
姓氏“范”(繁简相同) | 範曄 範進 |
茶几的“几”(无繁体) | 幾案 |
山谷的谷(无繁体) | 子午穀 穀神不死 |
咸阳的“咸”(无繁体) | 鹹陽 老少鹹宜 |
脸面的面(无繁体) | 白麵人 |
幺二三的幺(无繁体) | 么二三 |
吁(无繁体) | 籲 |
繁简体字转换后形成的其他错误举例
头发的“发”(髮) | 披發 斷發 剪發 剃發 |
系(繫ji)铃人的“系” | 情系(xi)山鄉 系铃人 |
历史的历(歷) | 曆(单独使用时) |
日历的历(曆) | 歷(单独使用时) |
沉着 | 沈著 |
令牌 | 權杖 |
什么 | 什幺 |
间隔号“· ”(第一型) 间隔号“· ”(第二型) | 第一型形态变得很小 第二型形态变得很肥 |
《左传·昭公元年》(昭公即鲁昭公) (简体用“公元前”) | 《左傳·昭西元年》 (繁体用“西元前”) |